容止经典语录_成长伤感语录经典语录
只要具足三种因素,人们心中的烦恼就会不由自主地生起。哪三种呢?一、惑根未断;二、对境亲近;三、非理作意。凡夫人,从无始轮回以来心中的贪嗔痴烦恼毫无损害、完整无缺,这就是惑根未断;贪嗔痴的对境于面前出现,这就是对境亲近;于贪嗔痴的对境或起烦恼方面总是生起各种妄想,这就是非理作意。094。
要救世,就要做环保心灵环保、社会环保、地球环保。
很幸运,我们每一位众生都平等地拥有追求究竟快乐的权力,也都平等地具有达到究竟快乐的潜能。非常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将眼前的快乐当做究竟快乐来看待,而失去了获得究竟快乐的机会。究竟的快乐不在外境,而在内心。内心的祥与、安宁、喜悦、慈悲与智慧,皆是由内往外释放的,而不是靠外境求来。对现象进行分别与执著,那么现象就会成为我们遭受痛苦与烦恼的因素了。
【天天禅语】做人要放下身段、缩小自己,如微尘无处不在,发挥纳米般的良能。
人的一生也是一段修行的旅程。遭遇挫折不幸的时候,不仅不应该情绪低落与丧失勇气,更应该静下心来调整情绪,昂起头来增加信心,并从容坦然地面对现实与挑战,借此来磨练自己,以取得更高的成就。
慈悲与智慧是佛教的唯一真理,犹如凤凰的翅膀,缺一不可。如同凤凰的翅膀既是左右,又是一体一般,慈悲与智慧既是两面,又是一体。
有辛苦的付出,才有美满的结果成就。
处顺境用无常观,处逆境用因缘观。
能将辛苦视如幸福,就能甘愿而不会累倒。
得惜缘的人,能与人结好缘;懂得惜福懂的人,能积极再造福。
从知福中培养感恩,从惜福中培养关怀,从造福中培养智慧。
光明无染污的觉悟,都是要从凡夫地发心立愿修行而得。
只要有信心,没有做不好的事;只要肯忍耐,没有担不起的重任。
教富,是启发智慧;济贫,是造福人群。
虽然人生充满苦难与悲痛,但是也充满希望与爱。
即使我们拥有了三干大干世界的一切财产,或者是我们面前天天降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珍宝雨,凡夫的欲望仍然无法满足:如《因缘品》中所说:虽降珍宝雨,贪者不满足如果随着贪欲放任自流的话,不但生死疲劳,还会成为欲望的奴隶,在轮回的苦海中无有出期。059。
对人虔诚,要尊重;对事虔诚,要感恩。
当我散步时,看着地上的落叶,就想:同样是树叶,有些掉落在花园里,有些掉落在草原上,有些掉落在泥塘中,甚至有些掉落于悬崖之下。同样,地球上的生命就像树叶,由于各自的业力不同,所去的地方也不一样,有的往生净土,有的升入天堂,有的投生为人,还有的却堕入恶趣之中。当我看到每一片树叶时,感到既欢喜又悲伤。
把握当下,恒持刹那。
对每件事、每个人都感恩,就能化贪心为慈悲心。
付出的爱有多宽,得到的爱就有多广。
笑容、柔软、体贴、付出,是爱的表达。
人生要懂事、懂理;懂得做人、懂得付出。
佛陀告诉我们,轮回的一切系列过患、无穷无尽的痛苦,皆是从无明开始,因无明引发。正如第j三世大宝法王在《了义大手印》中所说:从本未有白现迷为境,由无明故执自明为我,由二执故流转于诸有,愿断无明迷乱之根源。
省钱是美德,用钱用得有意义是功德。
以律对治贪烦恼,以经对治嗔烦恼,以论对治痴烦恼,三藏对治三种惑。观修不净对治贪,观修慈悲对治嗔,观修缘起对治痴,对治三惑殊胜道。布施财物对治贪,爱护生命对治嗔,闻思佛法对治痴,日常之中断烦恼。知足常乐对治贪,知母念恩对治嗔,树立正见对治痴,生活之中转烦恼。
把握当下做得欢喜、心安,就能得到道理。
当很多人吃肉的时候,只欣赏餐桌上的美食,也只想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从来没有体认到残杀生命的过程中,它们遭受到的无比恐惧和难忍的痛苦,也没有想过需要偿还杀生的可怕后果。即使不相信众生曾做过我们的父母,也不知道众生都具备佛性,但也不应该为了我们的口腹之欲而轻易伤害无辜的生命啊!076
【佛心佛语】佛曰:1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2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3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4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