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少数民族优美的句子
傣族人居住的是竹楼,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
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
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如果我也能住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该有多好呀
那里的空气一定非常新鲜。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
傣族人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粳米和糯米为主食。
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美丽的云南,热情的傣族人民,真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一篇写少数民族的作文 200字少数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
在我国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如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苗、彝、壮、布依、朝鲜、满等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
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目录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民族构成中国相关政策人口少数民族人口政策不良影响语言文字宗教分布特点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少数民族过春节藏族彝族壮族民族一览数字习俗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民族构成中国相关政策人口 少数民族人口政策 不良影响语言文字宗教分布特点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少数民族过春节 藏族 彝族 壮族民族一览数字习俗展开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活动满族——满族 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
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
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一样;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
满族男人留发梳瓣,穿马蹄袖袍褂,系腰带;妇女头顶盘髻,穿宽大直统旗袍,不缠足。
今天,旗袍已经成为典型的东方妇女服饰,风靡全球。
我国的满族人有一半以上居住在辽宁省,其它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省,以及北京、西安和成都等大城市。
壮族 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壮族人信仰多神,除祭祀祖先外,最早还膜拜巨石、高山、土地和龙蛇等。
壮族人有歌圩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大家聚集到山坡上,搭起赛歌台,参加唱山歌的男女青年们先唱“见面歌”、“迎客歌”。
唱过山歌之后,就开始抛绣球、碰彩蛋、抢花炮等娱乐活动。
大的歌圩有上万人参加,他们常以唱山歌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布依族 风俗习惯 建国前,布依族地区还盛行“赶表”习俗。
未婚男女可以利用节日、赶场或外出劳动的机会,聚集在一起对歌,女的看中男的 就把自己事先精心绣好的绣球,抛给对方,如男的同意,即相约到会场不远的地方,对唱山歌,倾吐爱情。
但在封建制度下,情人们很难结成终身伴侣,建国前缔结婚姻须门当户对,重彩礼。
父母包办的早婚称“背带亲”。
布依族有些地区还盛行“转房”的婚姻制度。
流行“不落夫家”。
或称“座家”的习俗。
布依族的葬礼在近代实行棺葬,须请巫师开路,有砍牛办斋超度死者的,谓之“打嘎”。
侗族 风俗习惯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
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
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蒙古族民间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等。
达斡尔族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特别是青年人之间要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达斡尔族也过中秋节,吃月饼。
藏族“雪顿节” 每年藏历七月一日,原意为“酸奶宴”,届时家家都要制作大量的酸奶食用,后来又增加了演藏戏的内容。
雪顿节很多人都要提酥油筒、茶壶、保温瓶,带上食品到风景优美的地方饮茶喝酒。
“望果节” 在每年秋收以前,过望果节时要互相宴请并进行各种野餐活动,以迎接秋收。
还要过“沐浴节”、“降冬节”等传统节日。
毛南族毛南族的节日是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
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
过分龙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有的还要烤香猪。
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饭捏成小团团,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果实累累,祈望五谷丰登 德昂族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
如: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节日,都要敬佛。
开门节时有寺庙的村寨要进行“格听祭”(庆祝丰收,喜尝新米之意),要从傣历12月13日开始准备,有舂新米、煮新饭、做年糕等活动,并要选出两块年糕送入本寨的公房(专供全寨祭祀用的房屋),次日全寨开祭,要由本寨里的能工巧匠用竹篾做成小房(傣语称格听),内装年糕,由众人抬着小竹房到寺庙朝拜。
烧白柴这天,各家要杀鸡备酒,全寨共聚一餐,各家还要制作各式糯米糕点,用芭蕉叶包好,蒸熟并随身携带相互赠送,相互品尝各家的风味,新婚夫妻要带上加糖的年糕到本寨头人和长辈家中告拜。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一般选在春季,届时要杀猪、杀鸡,由祭司画纸龙,众人叩拜,然后一起饮酒野餐,醉酒后相互打骂,发泄平时相互之间的不满。
此间不许别人劝阻,直到双方斗得精疲力尽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僳僳族人使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等,把一年分成花开月、鸟叫月、烧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和盖房月等10个季节月。
传统节日主要有年节、收获节、火把节、中秋节和刀竿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