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摘抄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典短句 > 经典句子

形容古代出征送行句子

2020-12-24经典句子

全体出征将士列队,屠宰后的牛羊还要在队列左右转一圈,号为“殉阵”,并宣布“不用命者斩之”。

统帅亲自将牲血淋在军器上,号为“衅”,象征性的将作战使用的旗号、战鼓、金铎、兵器等淋上一点牲血。

奇怪的是淋过牲血的战车却要放回库中保存。

祭祀结束后的牛羊煮熟了,即“胙肉”,分给将士们享用。

从《左传》的记载来看,春秋时期仍然保留这样的传统。

而且可以知道当时往往是将敌军的俘虏当场杀了作为祭祀品,并将其鲜血淋在战鼓上,号为“衅鼓”。

比如公元前627年崤山战役中秦军全军覆没,孟明视等3个将军被俘,后来晋国因国君夫人的请求释放了这3个将军,但又反悔,派兵追击未及。

孟明视在船上高喊:“承蒙晋君恩惠,不以我们衅鼓,让我们回国接受本国死刑。

如果万一不死的话,3年后再来拜访。

” 公元前537年,吴国与楚国发生战争,吴王派了自己的弟弟蹶由去犒军,半路上被楚军俘虏。

楚王要将蹶由“衅鼓”,还调侃地派人问他:“你来的时候是不是卜到了个吉卦

”蹶由回答说:“我是得了吉卦。

我国国君得知大王可能要攻打我国,问卦说:‘要派人去犒军,并侦查情况可以早做准备。

’结果得了吉兆。

现在大王要拿我衅鼓,我国就知道要提防了,这不是大吉吗

”楚王听了不是滋味,就没有杀蹶由。

汉代每年立秋在祭祀上天的仪式“郊礼”结束后,皇帝坐红鬃白马拉的车,在东门外的大路上亲自射杀一只麋鹿,谒者用车将麋鹿送到太庙祭祀。

皇帝以束帛赐武官,武官主持大规模会*,练习“孙吴兵法**阵”,皇帝率百官到场观看。

当委派大将出征时,由符节郎代表皇帝向大将授予“节”、“钺”。

西晋改为皇帝亲自到场,由尚书授予大将节、钺。

出征时仍然要举行上述的出征礼。

这些礼仪长期沿袭。

北朝略有修改,北齐在出征礼上增加了祭祀的神灵,包括了后土、神州、岳镇、海渎、源川之类的行军将要经过的方位和山川神。

并且专门举行单独的祭祀军旗的礼仪,要卜得吉日,以太牢(全牛、羊、猪)祭祀军旗。

到了战场后要举行祭祀当地土地神的礼仪,准备黑色的牲,排列队伍,在辰位上设置祭坛,堆起柴堆,宰牲献祭,乐队奏《大护》曲。

礼毕,撤牲后将柴堆点燃。

战前一日,举行祈祷祖先、土地仪式。

如果得胜,就以太牢祭祀报答,胙肉赏用命战士。

并在社坛处死不用命者。

北齐的礼仪后来被唐宋等朝代沿袭。

军队的前导大旗被称为“牙旗”,师出必祭,祭祀的礼仪也被定名为“祃”(ma),有专门的“祃仪”。

军营驻扎地必须建立祭坛,绕以青绳,张有幕帐,置军牙及军旗的牌位。

祭祀要用全套祭品,牲用太牢。

如果没有牛可以羊猪代。

统帅以全副军服献祭,将校陪位。

宰牲的血仍然要“衅鼓”。

明朝专门在京师以及各地卫所建立“旗纛庙”,进行日常祭祀。

每年仲秋,皇帝祭祀山川之日,同时去祭京师的“旗纛庙”。

祭祀的神也扩大到“旗头大将”、“六纛大将”、“五方旗神”、“主宰战船正神”、“金鼓角铳炮之神”、“弓弩飞枪飞石之神”、“阵前阵后神只五昌等众”,共7位神祉,祭以太牢。

各地卫所在公署后立庙,以指挥使为主祭官。

出征前仍然举行祃仪。

明朝还恢复了遣将礼,皇帝服武弁服,御奉天殿,大将军入就丹墀,四拜,由西陛入殿,再拜跪。

承制官宣制,以节、钺授大将军。

大将军出至午门外勒所部将士,建旗帜,鸣金鼓,正行列,擎节钺。

奏乐前导,百官以次送出。

相见礼 中国古代主要的礼节是跪拜礼。

直到唐代,中国人还是习惯“席地而坐”,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

当要表示尊敬时,就伸直上半身,也就是所谓“引身而起”。

进一步的尊敬的礼节就是上半身向前倾斜、两手伏地,这就是“拜”。

正式场合的“正拜”有稽首、顿首、空首。

稽首是拜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将头叩首到地,稽留一会,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或是子孙祭祀先祖的礼仪。

顿首和稽首的基本动作相同,只是拜时叩头动作较为迅速,额头触地即起。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

空首的基本动作是双膝着地,两手在胸前拱合,俯头到手,头与心平而不到地,又叫“拜手”。

这种礼节以后成为习惯,即使在宋以后人们已广泛使用椅子、凳子“垂足坐”,仍然保留了跪拜礼。

古代在同辈者、地位相同的人之间可以行拱手礼。

注视对方、将双手在胸前合拢,一般称“作揖”,同时发“诺”声的为“唱诺”。

西周及春秋时贵族出行驾车,见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要让道下车,而对方应将手放在车前横木上,称为“式”。

根据儒家经典里的记载,西周时在军营里不行这些普通的礼。

比如凡已披挂甲胄的将士不行跪拜礼,对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也仅行拱手礼而已,号为“介者不拜”;而受致敬者也仅需作揖还礼。

兵车出行,即使有人向驾车者致敬,也无须行“式”还礼,号为“兵车不式”。

军营中授受有锋刃的武器时要以木柄一头来递交。

出军营的时候,武器的锋刃要向前,而进入军营时锋刃要向后。

到了汉代以后这些军营礼节仍然存在。

比如著名的汉文帝“细柳劳军”故事中,周亚夫就以“甲胄之士”为理由不行跪拜礼。

不过没有披甲的将士仍然要行跪拜礼。

以后的军营相见礼结合了跪拜礼和作揖,比如戚继光规定军营中下级将士参见主将都必须“两跪一揖”,非直接下属参见则“一跪两揖”。

道路遇见直接上级必须下马让道,行拱手礼路迎。

如果是非直接上级军官,仍要下马让道立正候过。

把总参见千总“两揖一跪”,以下各级均如此。

上级下达军令下级必须跪接。

并宣称“军中立草为标”,必须向上级行礼。

这些军礼后来被清朝沿袭

与“出征时妻子为丈夫穿衣送行”有关的诗句都有哪些

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