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意气风发的诗句
31、最快意的诗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32、最符合金庸设定的诗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33、最洒脱的诗句: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34、最深刻的诗句: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35、最深情的诗句:君为女萝草,妾为菟丝花,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36、最富哲理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37、最质朴的诗句: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38、最相思的诗句: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39、最细腻的景物描写诗句: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40、最豪迈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句也够豪迈的)41、最摧人泪下的诗句: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42、最蛊惑人的诗句:拔剑四顾心茫然。
(好像想砍人
).43、最引人犯错误的诗句: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44、化为最经典成语的诗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5、最悲凉的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46、最让人舒展的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很相似,好像是明代的胡应麟把这两句对比过,认为杜诗“骨力太过”,比李诗稍逊一筹。
我自己也更喜欢“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
)47、最喜欢李白的诗句: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欲唱后庭花。
48、最壮观的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49、我最喜欢的诗句: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50、最大方豪爽的诗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另外,我认为李白最悱恻的爱情诗应该是《三五七言》:“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最感慨的诗应该是在永王邻案件中写给他同事的《古意》诗:“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 缠绵成一家。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双翡翠, 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海潮易可量。
”古人常以“兔丝”“女萝”比喻新婚夫妇,优美贴切,因而传诵千古。
兔丝花为曼生植物,柔弱,茎细长略带黄色,常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之上;女萝草为地衣类植物,有很多细枝。
诗人以“兔丝花”比作妻妾,又以“女萝草”比 喻夫君,意谓新婚以后,妻妾希望依附夫君,让彼此关系缠绵缱倦、永结同心。
即所谓“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女萝发馨香,兔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句,是说夫君在外春风得意、如鱼得水,而妻妾却在家里忧心匆匆、痛断肝肠。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句,我只想用一个字来理解——怨。
过去,男主外、女主内。
妻妾在家除了相夫教子外,别无旁务,因而想入非非。
我的归宿在哪里
夫君该不会在外面与别的女子“共芬芳”、做“鸳鸯”呢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句,是妻妾向夫君表明态度:夫君啊
假如为妾的有二心的话,那么海水也可以用斗来量了。
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海枯石烂不变心”吧
不过,在我爬山时,我最喜欢朗诵的还是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的诗句。
李白诗的佳句太多了,的确是冠绝古今
意气风发的诗句有哪些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有哪些豪气冲天,意气风发的古诗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侠客行》李白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