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优美句子
大雄宝殿后是藏经楼,存有《藏文大藏经》等重要经典。
楼下是讲堂,为佛教徒讲经说法之处,供奉阿弥陀佛铜像一尊,高1米多。
殿内珍藏玄奘亲手供奉的佛座一件,还有唐代青响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块。
此石为蓝田玉山所产青石,敲之锵锵有声,清脆悦耳。
各位游客,我们走出藏经楼,就能看到壮观雄伟的大雁塔。
看到这座唐代建筑,你们一定会又感叹又好奇吧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此塔为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传说,当初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
有一天,正是菩萨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却买不到肉下饭。
这时天空中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望着雁群自言自语:“今日增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这是什么日子。
”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便折翅坠地。
于是全寺和尚大惊失色,认为这定是菩萨显灵。
他们就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并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
因此,佛塔又称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内的第一任住持方丈。
相传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为安置他从西域带回来的经书、佛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
当年三月动工,玄奘亲自监造,一年建成。
各位游客,大家一定看过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及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那么《西游记》里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
玄奘法师俗姓陈,13岁在洛阳出家为增,勤奋好学,在国内各地访师问学后,决意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蕴。
玄奘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穿越上天飞鸟、下无走兽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学成后返回长安,历时17年,行程5万公里,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回佛经657部,并在印度获得极高地位,备受尊崇。
回国后,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学高僧,组成规模空前的佛经译物场,并亲自任译主。
翻译的佛经无论从质量或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人,开创了我国翻译史上的新时期,共译著佛经75部1335卷,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
应该说《西游记》是以唐代玄类西出取经为背景而写成的,但故事里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个经过艺术化的文学作品里的人物。
西安大雁塔导游词-三联阅读各位游客,大雁塔在建时高60米,5层,砖表土心,光盘梯。
后塔心砖缝草木丛生,渐趋颓废。
经武则天长安年间、唐玄宗天宝年间、后唐长兴年间几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长高了4.5米,还加了两层。
底层每边长25米,基座为方形,边长45米至48米,每层四面均有券门,塔内装有楼梯。
塔底层门楣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尤其是西门楣的释迦牟尼佛说法图,上刻当时废殿建筑的写真图,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是研究后代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
塔南门东西两侧的砖龛内镶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
两碑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国家保护的珍贵书法原刻,是研究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完全可以这样说,这座仿木结构的楼阁式方形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是我国佛教建筑中的杰作。
游客们,大雁塔自建成至今,历代名人都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句。
杜甫有‘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的赞语,岑参有“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的名句。
诗人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常常在人们登塔时引起共鸣。
那么,我们今天的参观游览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写西安大雁塔的美文烟花三月下扬州,我却到了古城西安。
这是第二次到西安,不像第一次,下了高铁,直奔秦兵马俑,又骊山,又华清池,不一日又高铁东去,仅仅在重温了秦盛、唐衰、蒋败的原因后,怅怅而归。
这次是准备多住几日的,说是下榻在索菲特酒店,实在是住进了最后面的美居。
还好美居前面是一处休息的花园,圣洁的梨花,和一些名花乔木是含苞待放或已盛开了。
那其中盛开了的、很缤纷娇艳的一种是樱花,我倒是第一次注意,是那样的美,那样的令人惋惜,居然成为日本的国花,大概像日本的文字是从长安移植去的吧。
樱花虽美但总给人凄凉的感觉。
此时,我也想到了琼花,扬州的琼花,瘦西湖的琼花。
我与扬州很有渊源,对扬州的几处胜景,也颇熟悉,主要是扬州朋友的盛情,抑或也含有一些外人认为的扬州人的炫耀吧,那么多次重游。
至今,每至三月,令我便有心旌荡漾之感。
这时节的扬州,这时节的瘦西湖,该是游人如织,绿柳如烟,琼花盛开的时节。
瘦西湖因了清代钱塘诗人汪沆一首诗而得名,蜚声中外: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扬州瘦西湖较杭州西湖便更有了一种清瘦神韵,这也应了古代文人的“清瘦”和“吟愁”。
少年读书时,读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读的不知所以,读着读着自己便感到一种心绪,一种凄婉心绪悠然而来。
后来到了扬州,到了瘦西湖,才看到了二十四桥的所在,现在的二十四桥是单孔拱桥,是现代人对古人二十四桥风情的浓缩。
二十四桥是取了二十四级台阶,据说桥长也是二十四米,桥宽2.4米,加上24根栏柱,这便是今之二十四桥了。
扬州自唐以来,即是笙箫歌舞之地,桥确有二十四座也不足为奇,《红楼梦》中黛玉思乡即有:“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之说。
矗立在瘦西湖畔,二十四桥南的白塔,掩映在绿树琼花水畔,红桥白塔,更增添了瘦西湖的秀美神韵。
盐商一夜堆白塔的传说,也说明了古时扬州的富足和盛美。
今忽忆起几年前与五六岁的儿子晓东在白塔前留影甚是亲切
说是在西安多留些时日,但家里的事情又催的你不归不行,在处理事务的间隙,只是匆匆地去了一下大雁塔,又赶忙跑到碑林。
大雁塔,我已神往了多年。
大雁塔是西安的标志,到西安的人,没去大雁塔就等于没去西安。
雁塔的盛抑或圣,是因为佛教,是因为大唐高僧玄奘。
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巍峨矗立在慈恩寺内的大雁塔,是用来存放玄奘历尽千辛万苦从印度取回的经籍的。
塔身七层,阁楼式砖塔,今塔内修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四面皆有凭栏远眺的门洞,及至七层,塔顶饰有圣洁的莲花藻井,中央为一硕大莲花,莲花有诗,壁上有印度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
雁塔前的大唐广场,气势恢宏,有盛唐气象;雁塔后有音乐喷泉广场,据说世界规模最大。
西安的别处亦有不少音乐喷泉,或许与施政者喜欢音乐喷泉有关,随着音乐旋律,喷泉跳荡起舞,为古老的城市也增添了几分现代的元素。
在雁塔后侧拍好“民族脊梁”鲁迅先生的题词,即马上赶往碑林。
刚到碑林,实在是感到莫名的不高兴,用什么来形容碑林,这座中国历史文化石刻宝库呢
或许旅游经济利益的缘故,年久忘记修缮了吧。
幸好遇到一个叫杨烨的讲解员,为我们讲解了两个多小时,杨先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能在这儿当学者讲解员,说明还是有人重视我们的文化的,杨先生很有趣的提到金庸在碑林的事情,又讲到当年王岐山书记也在碑林做过讲解员的事,让我们颇多感慨。
西安是一座古老而又美丽的城市,第二次到西安,还是没能多呆时日,多逛逛这座古城,还没有更多感受到她的古朴、深奥和神秘
就连馋了很久的正宗西安泡馍也没时间吃到,我还能再说些什么呢
西安是一座古老而又美丽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