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摘抄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典短句 > 经典句子

描写绍兴老酒的句子

2021-01-21经典句子

72岁高龄的蔡元培没有否认,他坦然地告诉刘海栗;“不要紧,人到老年不免可怜自己,这点积习难以戒除了。

我喝得很少,从未醉过。

”  蔡元培是一名大学问家,性情随和,温文尔雅。

他待人接物总是谦逊和气,饮宴之时,注重饮酒礼节,不论男女老幼向他敬酒,他都要举杯回敬。

一次,他的一位学生陪侍蔡元培到宁波,在象山黄公岙一史姓朋友家小住。

史家招待热情周到,主人知道蔡元培好酒,除中晚餐供酒外,早餐也备有丰盛酒菜。

这位学生也爱酒,但没有喝早酒的习惯,他就把酒杯倒扣在饭桌上,表示自己不喝早酒。

事后蔡元培对他说,这样做不好,不合酒桌礼仪。

主人倒满一杯你不喝,放在那里,人家知道你不喝早酒,不会勉强你,但倒扣杯子就显得对主人不够尊重。

这为学生很受启发,以后每当别人向他敬酒时,他一定会象他老师蔡元培那样,注重礼节,并谦恭回敬。

  鲁迅:把酒论世  鲁迅先生家乡在绍兴,对绍兴酒自是有特别的感情,所以鲁迅先生尽管不嗜酒,却也常常小酌,或会朋友,把酒论世;或自斟自饮,以遣心中感怀。

  1910年,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任学监时,课余便常至泰生酒店小饮。

因为酒店临河,自备乌蓬船,船舱里养着多种鲫鱼。

人在雅室开窗俯瞰,鲫、鲤、鲭诸种活鲜一目了然,点食即捕,烹煮上桌,鲜鱼美味,令人难忘。

当时,鲁迅最爱吃的河鲜是清蒸鲫鱼。

宴请朋友时,他总要点这道菜。

当然,鲁迅先生有时也以鱼干、酱鸭、槽鸡佐酒,而且特别喜食火腿。

1912年鲁迅的好友许寿裳特地托人买这酒店的鱼干、酱鸭、糟鸡等佐酒物送给他。

鲁迅对此颇为感动。

鲁迅有一首著名的小诗《自潮》:“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诗后题有跋:“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亚子先生教正。

”原来,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就开玩笑地对他说:“这些天来,你辛苦了吧

”鲁迅笑着说:“昨天想到两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就是再也寻不到几句象样的句子

”达夫说:“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没有脱去

”鲁迅高兴地说:“给你这么一说,我又得了两句,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

”《鲁迅日记》10月12日记:“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这条幅即为上述的《自嘲》。

  鲁迅先生有许多饮酒诗、文,特别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就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阐述了酒在文人创作和心理上所起的作用,并论及了酒的功德,且时露锋芒,以古论今,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至于鲁迅的小说,十之八九分都写到酒。

可以说,现在生意红火的咸亨酒店,全是因为沾了鲁迅先生大作的光。

当然,咸亨酒店为鲁迅的小说提供了人物活动的重要环境,而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正是取材于他的邻居——酒鬼文人“孟夫子”。

另外。

鲁迅的诸多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在酒楼上》、《故乡》、《祝福》等,无不以酒写人写事,或以人以事写酒,使鲁迅的作品中时时飘出绍酒的醇香,把人带到二十年代那个特定的氛围里去时添了几许诱人的魅力。

可以说,鲁迅先生没有对绍兴酒和绍兴酒俗的深刻体验,是描绘不出如此生动逼真的酒乡风情图的。

绍兴老酒一般都是多少度的

呵呵 买来的酒不可能放那么久的 要乡村自己酿的酒可能可以放 目前我见过真正的8年陈的 我是丈人自酿的 呵呵 我结婚给我开了2坛 剩下3坛他儿子结婚时才用 存放的问题 应该是放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不过买来的肯定放不长时间的 因为有质保期 呵呵

绍兴老酒有哪些好处

柔和、醇厚甘润的绍兴酒是我国黄酒类中酒。

兴黄酒以陶坛作容器,泥封窖藏,酒在坛内继续起陈酿(即酯化)作用:历久启坛,满室清香,而且是越陈越香。

当地群众习惯称它为“老酒”。

绍兴老酒之有名,以及绍兴人之爱酒,屡见于前人诗文。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号放翁,是绍兴人。

他晚年返居故乡,写了很多诗,常常提及绍兴老酒。

“放翁烂醉寻常事,莫笑黄花插满头。

”说的是他与绍酒已结上不解之缘。

“雪前雪后梅初动,街北街南酒易赊;身健不妨随处醉,有家未必胜无家。

”这里,陆添又说他的家乡酒店众多,随处可以畅饮。

由此可知南宋时绍兴酿酒业已经相当兴盛。

在1910后的南洋劝业会和1915年的巴拿赛会上,绍兴酒先后获得金和金质奖章。

解放后,绍兴酒中的加饭酒,在1953后召开的全国首届评酒会上,与贵州茅台、山西汾酒、山东金奖白兰地等,被正式命名为全国八大名酒;在全国二、三届评酒会上,都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之。

1979年,还荣获国务院颁发的金质奖。

绍兴酒中的元红酒和善酿酒,也被全国三届评酒会评为优质酒。

目前绍兴老酒已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销量居全国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