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月牙泉优美句子
月牙泉位于敦煌市西南5公里处。
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
月牙泉是一处神奇的漫漫沙漠中的湖水奇景。
鸣沙山下,泉水形成一湖,处在沙丘环抱之中。
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
相传泉内生长有铁背鱼、七星草,专医疑难杂症,食之可长生不老,故又有“药泉”之称。
据说,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
史载,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
“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
因此月牙泉更增添了传奇色彩。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
鸣沙山在晴天或有人从山上滑下时会发出声响,所以叫鸣沙山,这里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地势的关系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被称为沙漠奇观。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
近年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当地政府地对风景区采取了各种建设和保护措施,使其面貌大为改观,同时还开展了沙疗、涌滑沙、滑翔跳伞,骑驼遨游等沙漠娱乐项目,使游人趣味盎然,络绎不绝。
3.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地质形态发育最成熟、最具观赏价值的雅丹地貌群落。
景区分南北两区,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8公里,总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
敦煌雅丹气势磅礴,造型精美且内容丰富多彩,是罕见的地质奇观。
同时,它还是重要的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研究的科学探索园地。
2001年11月,国土资源部批准成立了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公园内集中连片地分布着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风蚀地貌,整体象一座中世纪的古城。
这座特殊的城市,有城墙、街道、大楼、广场、教堂、雕塑;其形象生动,惟妙惟肖,令世人瞠目。
世界许多著名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缩影,数不胜数,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置身其中,会让您感觉进入了建筑艺术的展览馆,目不暇接。
等到夜幕降临之后,尖厉的劲风发出恐怖的啸叫,犹如千万只野兽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又因为距离玉门关近,当地人一直称之为“玉门关雅丹魔鬼城”。
4.阳关 提起阳关,人们马上会想到一首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这首杰作,可谓千古绝句,经配曲吟唱,广为流传。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
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
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而今,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让后人凭吊。
5.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相传和阗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
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内,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之门户。
距玉门关15公里处,有河仓古城,为汉代玉门关守卒的粮仓,只存断垣残壁,但犹可见当年之气势。
从敦煌去玉门关旅游,只有走戈壁滩上汽车轧出的便道。
关于敦煌月牙泉月牙泉 在鸣沙山群峰环绕的一块绿色盆地中,有一泓碧水形如弯月,这就是月牙泉。
月牙泉位于鸣沙山北麓,东西长300余米,南北宽50余米,水深约5米,泉形酷似一弯新月,故名月牙泉。
泉被鸣沙山四面环抱,但并不为流沙所掩,始终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久雨不溢,久旱不涸,风景十分优美。
它的神奇之处就是流沙永远填埋不住清泉。
过去,人们难解大自然的奥秘,却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优美的神话传说来解释自然现象。
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
但是月牙泉就像一弯新月落在黄沙之中。
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
它像绝世佳人的眼睛——清澈、美丽、多情;它像窈窕淑女的嘴唇——神秘、温柔、诱人;它像是一牙白兰瓜——碧绿、甘甜、晶莹。
月牙泉边,白杨婷婷玉立,垂柳舞带飘丝,沙枣花香气袭人,丛丛芦苇摇曳,对对野鸟飞翔,风景如诗如画。
泉南岸台地上建有娘娘殿、龙王宫、药王洞、玉泉楼、雷音寺等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的大片古建筑群。
月牙泉内游鱼成群。
据传,鱼叫做“铁背鱼”,能医治疑难杂病;草叫做“七星草”,有催生壮阳作用。
吃了鱼和草,可以长生不老。
因之,月牙泉被又称为“药泉”。
月牙泉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躇。
又山之阳有一泉,云是沙井,绵历千古,沙不填之。
”这里所记“沙井”即今日之月牙泉。
自此之后,关于月牙泉的记载便屡见史籍,并与鸣沙山紧密地连在一起。
唐《元和郡县志》载:“鸣沙山有一泉水,名曰沙井,绵历古今,沙填不满,水极甘美。
” 据史书记载,鸣沙山与月牙泉成为沙漠奇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千百年来,人们面对这一沙海奇观,始终感到奇怪,作为沙丘的鸣沙山为何千年不变
而在沙海之中的月牙泉又为何“泉映月而无尘”、“月泉晓澈,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
这大自然创造的奇迹,古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好叹为“山之神异,泉之神秘”。
据考证,月牙泉四面沙山高耸,山坳随着泉的形状也成月牙形,吹进这种环山洼地里的风,由于空气力学原理,会向上旋,于是月牙泉周围山上流下来的沙子又被送回四面的鸣沙山脊的另外一侧,这就是泉水不为黄沙掩盖的道理。
两千多年来,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地形运动,使沙山和泉水保持著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生共存状态。
尽管风沙肆虐,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
月牙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计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
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
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等,书法雅俊,堪称上品。
当时这里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
林木蓊郁,泉光与山色相映,古刹神庙,绕以常年香火。
历代骚客游玩,吟诗咏赋,挥毫者不乏其人。
史载,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
“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
由是,奇特的月牙泉更增添了传奇色彩。
月牙泉,梦一般的谜,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
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
“晴空万里蔚兰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
“月牙晓澈”为敦煌八景之一。
月牙泉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被称为天下沙漠第一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