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禅语录_佛语禅心_佛系唯美句子
145、 佛法就是奉献无所求,轻安自在是学佛最高境界。
146、 平常心有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社会和自己。保持一颗从容淡定的良好心态,有利于人们实现自己的伟大志向。练就一颗平常心,把功名利禄看得淡泊一些,就能达到荣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境界。
147、 有这样一个村庄,它坐落在大山深处,平均海拔700多米,因 为交通不便,这里和外界接触不多。据说,这个村庄已经非常古老, 村里人的祖先是饱读诗书的落魄官员,当年为逃难而来。他带来了家 人、亲戚和家丁,也带来了儒家文化。后辈一代代繁衍,许多东西被 遗忘丢失,但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却留了下来。
148、 人的一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最初的开端和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但 过程却各不相同。一个人的目标定得高,他就必须付出更多的辛劳和汗水, 即使经过全力打拼仍不得实现,但至少也会比他人走得远,比他人实现得 更多。
149、 慈悲能唤醒众生内心深处的善念。一个修炼的人即使身陷魔难之中,慈悲也能在瞬间成为他最有力的法器,铲除邪恶,救度善根尚存的生命。
150、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也就是说觉悟者,不是以 你是否做过有违世俗伦理道德的事情为标准的,而是看大智能的获得与否。
151、 多闻圣弟子离贪伺,断贪伺。心不怀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彼于贪伺,净除其心。《中阿含经》卷三,业相应品
152、 放不下,就注定提不起,生命的行囊太重,活着就是一种 累。该放下的,趁早放下,该提起的才有机会和力气提起。放下该放 的,提起该提的,活着才有快感。这么简单明白的道理,究竟有多少 人真的明白了呢?这么简单的事情,究竟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呢?看 看熙来攘去的人群,那里面是否有你?
153、 守持正法,就没有担忧、惶恐。
154、 问:诸圣收光归源后如何?师日:三声猿屡断,万里客愁听。《仙宗契符禅师》
155、 青春很短暂,即使做流星也要灿烂一回;青春是未来人生的 预演,你有权力按照自己的梦想尽情构思脚本,错了还有时间改。一 位大学生博友希望我写一个关于青春、关于前途、关于梦想的话题。
156、 一位师姊问:何时运才能通?师言:心开运就通。日日欢喜过,即得心自在。
157、 心宽,不伤人;念纯,不伤己。
158、 不知经过几千几万年的修炼,两个不相干的人才能得一次相 遇的奇缘。由于上天的捉弄,又不知有几千几万对相遇的人彼此擦肩 而过,几千几万对人相聚又相离。无怪乎经常听到这样的浩叹:相聚 时不懂得宽容,懂得宽容时彼此早已离开;相聚时不知珍惜,知道珍 惜时相互已隔千山万水。
159、 佛经所明,凡有二科:一者处俗弘教,二者出家修道。处俗,则奉上之礼、尊亲之敬、忠孝之义,表于经文,在三之训,彰于圣典,斯与王制同命,有若符契。(隋)慧远《答桓太尉书》
160、 佛经常有是法非法之类看似自相矛盾的观点,只是说明事物的相对性。但是学佛先做人,掌握知识永远没有把人做好重要。当书生卖弄知识时,却连做人的基本礼仪都忘了,岂不是以小道毁损大道?生活中类似的情况不少,许多人为了争论某个道理,忘了尊卑,忘了情谊,忘了原则,那就是因小失大了!
161、 善和斗诤,专生欢喜。《大宝积经》卷九十三,善臂菩萨会
162、 慧律法师说:真正限制妨碍,埋没自己的,永远只会是你自己。愚痴的 人,一直想要了解别人;有智慧的人,却努力地了解自己。
163、 人总会陷入这个怪圈:得不到的想得到,得到的又怕失去,总觉得别人 得到的比自己得到的要好。不过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得到的原本不是自己真正 想要的。
164、 散光眼看弯钩月有重影,散乱的心看事物也必然重影不清。瞻前顾后,心念波动越大,弯钩月越是分离,乃至幻出第二月。活在当下,念念分明,世界也会变得清晰美好。
165、 【佛心禅语】 无论做什么事,即使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也要全力以赴,专心致志 地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件成一件。
166、 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你根本不可能凭懊恼一下子就消除懊恼、解脱烦 恼的。再加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吃,所以应该做的是尽量少把精力用在对过去 发生的事的反思中,放下,就可以轻松,就能继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