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摘抄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典短句 > 唯美句子

佛家经典禅语,慈悲为怀_佛家因果轮回唯美句子

2021-08-31唯美句子

【译文】 圣人通过陈述幸福来说服人们做好事,通过指出祸患防止人们做坏事。卑鄙的人却告诉人们做好事没有什么好处所以不要做,做坏事没有伤害所以就不要改邪归正。

【感悟】 有没有是非之心,是不是向善去恶,应该是圣人与小人之间的最基本的区别。

⊙.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暗夜。(《心地观经报恩品》)

【译文】什么是最大的财富?什么是最大的贫穷?母亲在世是自己的财富,母亲不在是自己的损失;母亲在世时如太阳挂在高空,母亲去世时如太阳陨落;母亲在世时如明月照亮夜空,母亲去世时天空如同黑暗的夜幕。

【感悟】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父母在堂,要珍惜父母在世的日子,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知恩才能报恩,凡稍有良知的人,都知道感激母恩、报答母恩,甚至有些高级动物亦知反哺。但是社会上仍有忤逆不孝之人,他们根本不理解父母的恩情,当然更谈不上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这些人真的是连动物都不如!

⊙.前心作恶,云覆月;后心起善,如炬消暗。(《未曾有因缘经》)

【译文】 开始如果产生了做恶的念头,心里就会像乌云遮住了月亮一样;如果后来心里产生行善的念头,就会像火炬将黑暗驱散。

【感悟】 人做了恶事,哪怕获得的好处再多,心灵也是阴暗的;行善之人,光明高尚,心里总是亮堂的。如果做了恶事,只要及时悔改,那么如同阳光照亮黑夜,心灵也能够重新沐浴在光明之中。

⊙.枉杖良善,妄谗无罪,其殃十倍,灾仇无赦。(《法句经》)

【译文】平白无故地打了善良的人,肆意诽谤没有过错的人,做这些事所带来的灾祸是做一般错事的十倍,而且将无法得到赦免。

【感悟】 陷害、诽谤正直善良的人,让人无缘无故承受肉体和精神上的苦痛,这种明显带有主观恶意的行为,让人忍无可忍。这样的人,对无辜的人都不放过,更别说对他认为有碍于自己的人了。然而,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样的人如果不思悔改,只能落得其殃十倍,灾仇无赦的下场。

⊙.深观善恶,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结吉无忧。(《法句经》卷上)

【译文】 能够深刻地洞察和分辨善恶,内心就知道对什么应该感到惧怕和忌讳。知道畏惧就不会去做(错事),就能够广结善缘,没有忧患。

【感悟】,人们不仅仅需要辨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还需要明白行善和积恶的结果,即带来的是福祉还是祸患。如果能够明白其中的利害,知道不同的行为会将结果引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人们就会趋善而避恶。佛家这种心知畏忌的观念,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然有意义。

⊙.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涅槃经》卷十九)

【译文】 有两种方法告诉大家可以救众生:一是惭,二是愧。所谓惭是指自己不作恶;所谓愧是指不敢教他人作恶;惭是内心知道羞耻,愧是能够向他人暴露自己的错误;惭是羞人,愧是羞天,这就叫做惭愧。不知道惭愧的人,不能叫做人,只能叫做畜生。

【感悟】 惭愧,说到底是羞耻之心。人若无羞耻之心,任何坏事都可以肆无忌惮地去做。若有羞耻之心,就会远离恶的影响和蛊惑,就会善良正直,行为端正。

⊙.父母恩深重,恩怜无歇时,起坐心相逐,近遥意与随。母年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译文】父母对子女的恩情深厚,对子女的怜爱没有停止的时候。父母的心总是伴着子女的一举一动,总是随着子女的远离和归来而改变。百岁的母亲会为八十岁的儿子操心挂念,只有当生命停止的时候,这种恩爱才会停止。

【感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春的阳光并不指望小草的报答,但寸草却应该有回报之心。这让人想到当年春节晚会上的《常回家看看》那首歌。它后来广为流传,就是因为它唱出了寸草的感恩之心。这又让人想到老莱子娱亲的故事中那个扮作小孩逗高龄父母开心的人。他的行为也表露了寸草的感恩之心。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是不是都有感恩的念头呢?

⊙.何名忏悔?忏者终身不为,悔者知于前非恶业,恒不离心。诸佛前口说无益,我此法门中,永断不作,名为忏悔。(《坛经》)

【译文】 什么叫做忏悔?忏就是一辈子不做,悔就是省悟以前的错误和恶劣的思想行为,并永远吸取教训。仅在众佛前口说忏悔是没有用的,在我们这个佛门中,永远不再犯错,这就叫做忏悔。

【感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都有可能犯错误,有时甚至可能犯大错。但知错之后,人一定要有忏悔之心。有的人犯了错误之后文过饰非,当然谈不上有忏悔之心了。有的人虽有忏悔之心,但讳疾忌医,不能痛下决心改正过错,这种忏悔之心其实没有结果。有的人犯错以后能够迅速地改正错误,而且能够永远吸取教训,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最后一种人,将忏悔之心落到了实处。

⊙.日儒日佛日百家,心则一,其迹甚异,夫一焉者,其皆欲人为善者也。(《辅教篇广原教》)

【译文】说儒家、说佛家、说诸子百家,用心是一样的,但是在行为方面彼此差异很大。他们的共同用心,就在于都是想教育人们与人为善。

【感悟】 这里涉及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注重求善。古希腊哲学主要致力于对外界自然事物的研究,从而奠定了西方哲学注重求真的传统。中国哲学当然也求真,但是从孔子开始,中国的哲学家们就以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作为关注的焦点,着重探讨正确的人生态度与合理的行为准则,并且以善作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前提和基础。这就形成了中国哲学注重求善的传统。这个传统,对于我们今天塑造个人美好心灵,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