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经典爱情古文名句_古文名句唯美简短
【51】、 ⊙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释义:聪明的人不做他不应该做的事,廉洁的人不追求他不应该有的财物。(汉)韩婴《韩诗外传》
【52】、 ⊙天悬刑以悬小人,悬名以悬君子。一受其悬,虽死而犹萦系之不已;而不知固有间也,不待释而自不悬也。然悬于刑者,人知畏之;悬于名者,人不知解。避刑之情厚,而即人于名。◆王夫之:《庄子解》
【53】、 ⊙士者,四民之首也。官不重士则民轻士,而士亦不自重。驯至有邪民,无正士,为可忧耳。故官能养士,则士可教民,官能重士,则民听士教。◆黄爵滋:《黄少司寇奏疏》
【54】、 ⊙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荀况:《荀子修身》
【55】、 ⊙采尺璧者,弃其微瑕;录大功者,不论细过。释义:采集大璧的人,扬弃它的小斑点;录用建立了大功劳的人,不计较他细小的过失。(唐)魏征《谏西行诸将不得上考疏》
【56】、 ⊙不共春风斗百芳,自甘篱落傲秋霜。(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57】、 ⊙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释义:阅尽人情世事,才看出不受约束的可贵;尝尽人间百味,才知道清淡无味的真实。(明)洪应明《菜根谭》
【58】、 ⊙君子言忧不言乐,然而乐在其中也;小人知乐不知忧,故忧常及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毛诗》
【59】、 ⊙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体。惟屈伸、动静、终始之能一也,故所以妙万物而谓之神,通万物而谓之道,体万物而谓之性。◆张栽:《张载集正蒙乾称篇第十七》
【60】、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61】、 ⊙且夫有高入之行者,固见负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於民。语日:愚者喑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日: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商鞅:《商君书更法第-》
【62】、 ⊙夫惟真实敏事之人,岂但言不敢出,食不知饱,居不知安而已,自然奔走四方,求有道以就正。有道者,好学而自有得,大事到手之人也。此事虽大,而路径万千,有顿人者,有渐入者。◆渐者虽迂远费力,犹可望以深造;若北行而南其辙,人海而上太行,则何益矣!此事犹可,但无益耳,未有害也。苟一入邪途,岂非求益反损,所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者乎?是以不敢不就正也。如此就正,方谓好学,方能得道,方是大事到手,方谓不负时敏之勤矣。◆李贽:《焚书复京中友朋》
【63】、 ⊙安危治乱,存乎上之为政也,则夫岂可谓有命哉?释义:国家的安危治乱在于统治者执政的得失,与天命无关。《墨子非命下》
【64】、 ⊙明道中,净觉居灵芝,致书于师,论指要解三干之义,只是心性所具俗谛之法,未是中道之本。请师同反师承。师授荆溪三干即空假中之文,谓何必专在于假以辅四明?三干俱体俱用之义,学者赖之。◆志磐:《佛祖统记》
【65】、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66】、 ⊙诗缘情而绮靡。释义:诗因为要抒发感情,所以文辞要精妙。(晋)陆机《文赋》
【67】、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叔嫂不亲授,长幼不比肩。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颜延年:《文选君子行》
【68】、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汉)苟悦《中鉴俗嫌》
【69】、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况:《荀子劝学》
【70】、 ⊙杨朱日:利出者实及,怨往者害来。发于此而应于外者唯请,是故贤者慎所出。◆列御寇:《列子说符篇》
【71】、 ⊙明主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释义: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遵循法制进行统治,按照功劳大小来奖赏。一(战国秦)商鞅《商君书君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