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扬之水·扬之水_诗经唯美短句
赏析:
要说清楚这首,必须牵涉到当时的一段历史。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他的叔父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在当时是晋国的大邑,面积比晋都翼城(今山西翼城南)还要大。再加上桓叔好施德,颇得民心,势力逐渐强大,晋国之众归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过了七年,即公元前738年,晋大臣潘父杀死了晋昭侯,而欲迎立桓叔。当桓叔想入晋都时,晋人发兵进攻桓叔。桓叔抵挡不住,只得败回曲沃,潘父也被杀。作者有感于当时的这场政治斗争,在事发前夕写了这首诗。《毛诗序》云:《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将诗的创作背景交待得很明白。
后人对此诗的主旨和作者,有不同的意见,今人程俊英采严粲《诗缉》言不敢告人者,乃所以告昭公之说,在《诗经译注》中认为这是一首揭发、告密晋大夫潘父和曲沃桓叔勾结搞政变阴谋的诗。诗中的素衣朱襮、素衣朱绣等都是就潘父而言,说这些本都是诸侯穿的服饰,而他也穿起诸侯的衣服,并进一步推测该诗作者可能是潘父随从者之一,他是忠于昭公的。但今人蒋立甫认为这样理解,恐于全诗情调不合,他引陈奂《诗毛氏传疏》之语桓叔之盛强,实由昭侯之不能修道正国,故诗首句言乱本之所由成耳,认为诗中的素衣朱襮、素衣朱绣等都是就桓叔而言,是由衷地希望桓叔真正成为诸侯,他也推测该诗作者可能是从叛者,但并不忠于昭公,而是站在桓叔一边的。宋朱熹的说法比较平稳,以为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是为桓叔。后沃盛强而晋微弱,国人将叛而归之,故作此诗(《诗集传》)。
蒋立甫之说似更合理。因为根据程俊英的说法,潘父与桓叔合力谋反既然是密事,他不能堂而皇之地公开穿起诸侯的衣服去见桓叔。这等于泄密。而桓叔见其僭越之服,自然会有看法。所以,素衣朱襮、素衣朱绣诸语,不可能是对潘父的一种描写,而是就桓叔而言,是对桓叔早日能成为诸侯的一种热切盼望。
诗以扬之水开篇,是一种起兴,并以此引出人物,暗示当时的形势与政局,颇为巧妙。而诗的情节与内容,也随之层层推进,到最后才点出其将有政变事件发生的真相。所以,此诗在铺叙中始终有一种悬念在吸引着人,引人入胜。而白石凿凿(皓皓,粼粼)与下文的素衣、朱襮(绣)在颜色上亦产生既是贯连又是对比的佳妙效果,十分醒目。并且此诗虽无情感上的大起大落,却始终有一种紧张和担忧的心情,在《诗经》中也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黄河之水天上来全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全诗
《将进酒》
作者:李白
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注释:
1、高堂:父母。
2、悲白发:为鬓发斑白而伤感。 3、朝如青丝暮成雪:形容时光匆促,人生短暂。青丝,黑色的头发。暮成雪,到晚上黑发变白。 4、得意:指心情愉快,有兴致。 5、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思是金钱不足贵,散去还会来。 6、会须:应该。 7、岑夫子,丹丘生:李白的朋友岑勋、元丹丘。 8、侧耳听:侧着耳朵听,形容听得认真、仔细。侧,一作倾。 9、钟鼓馔玉:代指富贵利禄。钟鼓,古时豪贵之家宴饮以钟鼓伴奏。馔玉,形容食物珍美如玉。 10、寂寞:默默无闻。一说被世人冷落。 11、陈王昔时宴平乐:陈王,指三国时魏诗人曹植(192232),封陈王。宴平乐,在洛阳的平乐观宴饮。 12、斗酒十千恣欢谑:斗酒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指酒美价昂。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斗,盛酒器,有柄。恣欢谑,尽情寻欢作乐。谑,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