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 忆秦娥_抒情伤感的句子
《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 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 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 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 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 爱说南朝狂客。 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 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去北,日西匿。赏析:
此词为重阳节登高抒怀之作。上片写景感怀。湛湛六句写词人登楼远望情景,白发四句直抒老眼登览之所感。神州泪说明词人老眼洒泪乃为神州残破、沉沦而极度痛苦、伤心。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常恨三句则写出词人老来萧瑟却不冷漠,依然情系神州。若对写词人赏菊饮酒的逸兴,以移情方式赞美了菊花高洁孤傲的品格,故怕菊花笑我冷寂,借菊花自振,表现出不辜负菊花的逸兴,颇见词人豪旷之性情。鸿去北二句暗示出词人赏菊饮酒,目送飞鸿北去,心向故国神州,意余言外,令人寻味不尽。全词写景寓情,叙事感怀,今昔交映,兼融家国之恨,意象凄瑟,既豪放,又深婉,是其抒情词的代表。
刘克庄 落梅·一片能教一断肠《落梅一片能教一断肠》
作者: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
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 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 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 却忌孤高不主张。注释:
1、落梅:当时的言官曾指控尾联为讪谤当国,作者因此一再被黜,坐废十年,史称落梅诗案。
2、砌:台阶。赏析:
中华诗词多有寄托,富有寓意,关键在于所寄寓的是什么意。那么,这首诗所寄寓的意,用杜甫的古来材大难为用来概括就可以了。落者,落拓也,诗题就点得一清二楚了。而那过岭、赴湘的迁客骚人,上起屈原,中继韩愈,后承苏轼,真的是多莫数。而造成这么多的人才悲剧的原因,从内因上看,是人才者,多不会奉迎拍马,往往孤高寡合,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还自觉得依然久犹香;从外因上看,谬掌花权柄的东风大多忌之又恨之,接着便是帽子、棍子满天飞,修理你没商量。乌台诗案差点叫苏轼送了命,幸亏宋神宗本无意深罪子瞻。刘克庄既然敢写,就不必再发却被梅花误十年的牢骚。而莆田人往往多如此。
刘辰翁 忆秦娥·烧灯节《忆秦娥烧灯节》
作者:刘辰翁
原文: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
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 随韵寄情,不觉悲甚。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
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
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注释:
1、中斋:邓剡号中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幕僚,他和刘辰翁常有唱和之作。当时邓剡于上元节聚客叙旧,之后写了一首《忆秦娥》赠刘辰翁,刘便写了本篇以寄悲凄感旧的爱国情思。
2、随韵寄情:用原韵写词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3、烧灯节:即元宵节。 4、京:指南宋旧京临安(今浙江杭州)。 5、百年短短兴亡别:短短一生竟划为兴亡各别的两个时期,遭遇亡国的惨痛。百年,指一生。 6、烛泪:形容泪水就像蜡烛燃烧流下的烛膏。以此形容词人泪流不尽,直至泪干,暗用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诗意。 7、梅发:花白的头发。梅有红白两种,这里以白梅喻发,意为忧愁使人头发变白。赏析:
这是刘辰翁于宋亡之后写的一首小令。小序中所说的中斋,乃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幕僚邓光荐之号,宋亡,以义行者(《历代诗余》引《遂昌杂录》)。当时,邓光荐于上元去聚客叙旧,客散之后写了一首《忆秦娥》赠给刘辰翁,刘辰翁就写了这首步韵的和作,以寄托其悲凄感旧的爱国情思。
开头两句,纯粹写景,描写元宵之夜故都路上弥漫着一天风雪的严寒景象。烧灯节,即元宵节;烧灯,谓燃灯。唐宋以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十五夜称元夜、元宵,家家燃灯观赏,热闹异常。朝京,谓朝拜京城。南宋每逢元宵节,四面八方的人们纷纷赶往京城临安(杭州)观灯,络绎不绝。然而,如今的元宵节却风雪交加,遮天盖地,故都内外,一片苍凉。词人起笔,就以故都烧灯节极度的繁华欢乐与现实中的风雪酷寒、无限凄凉进行强烈的对比,烘托出严酷冷寂的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