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而退的诗句
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孟德斯鸠
好胜者必争,贪勇者必辱。——林逋
美名胜过大财,恩宠强如金银。——佚名
贫困不是耻辱,羞于贫困才是耻辱。——托·富勒
屈服在权威的前面是一种耻辱。——佚名
死是可怕的。耻辱的生命是尤其可恼的。——莎士比亚
最可耻的,却是那些袭父祖的余荫,不知绍述先知,一味妄自尊大的人。最好的光荣应该来自我们自己的行动,而不是倚恃家门。——莎士比亚
尊于位而无德者黜,富于财而无义者刑。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陆贾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王聘珍
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荀子
见辱于市人,越夕而忘;见羞于君子,累世不泯。——钱琦
君子不以利害义,则耻辱安从生哉!——孔子
名人对生命的依恋程度不同,所以对于光荣的敏感程度也不一致。——孟德斯鸠
如果你打算谋求一已的幸福,你就不要为扬名显迹最大的光荣并不在于从来不摔跤,而在于每次摔倒后都爬起来。——哥尔德斯密斯
4. 知荣明耻的诗句知荣而行知耻而止
知荣明耻立身之本
明史知耻,明史知理,明史知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
道之以致,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 德谟克利特
耻近乎勇。 ——孔丘
回答者:Emerging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25 19:04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好
0% (0) 不好
100% (1)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知荣明耻、垂范文明,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
评论者: zheng386 - 魔法学徒 一级
知荣明耻、垂范文明,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
评论者: zheng386 - 魔法学徒 一级
其他回答共 2 条
知荣而行知耻而止
知荣明耻立身之本
明史知耻,明史知理,明史知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
道之以致,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 德谟克利特
耻近乎勇。 ——孔丘
回答者:玫瑰·红颜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25 19:05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5. 孔子"知耻而后勇"的整首古诗词《礼记·中庸》:【译文】好学的人,离智者也就不远了;无论何事都竭尽所能去做的人,离仁者也就不远了;时时刻刻把“荣辱”二字记在心上的人,离勇者也就不远了。
知此三件事的人,便可以了解为何人人都需要修身的目的了。【原文】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礼记·中庸》)【译文】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仁’,知道羞耻就接近‘勇’。
明白了这三个方面,就知道修身的方法;知道修身的方法,也就知道了治人的方法;知道了治人的方法,也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解说】此文记叙了孔子论述修身的方法,指出了人生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从好学、力行、知耻这些浅近的事情入手,第二再进入智、仁、勇这一社会共同的道德境界,第三论述了修身,第四由“修身”扩展到“治人”,直至“治理天下国家”。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伟大教育家,其教育目的是为统治者培养人才,教育的中心为“修身”,也就是品德修养,主张一个人提高了品德修养,就能成为有用e68a847a686964616f31333337396231之才。
孔子提出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修身方法和途径,对于当代人来说,仍然值得借鉴。一个人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具备智慧、知识和才能;只有踊跃地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去,接触生活,了解民众,才能懂得人与人应该互相关爱;只有明辨荣辱、是非、善恶、美丑,才能坚持正义,勇于向邪恶斗争。
具备了丰富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和优秀的才能,懂得了确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明确了坚持正义,反对邪恶,就会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
6. 作文:知耻而后文明,关于“知耻”的名言知耻而后勇 世界之大,勇者当头。
自不知耻,何以为勇?“耻”是人们千避万讳的字眼,但也是人生中踏上成功的必经之路。“知耻而后勇”,是千百年来中华美德的结晶,是历史跑道上催人奋进的枪响,是宇宙万物生存发展的前提。
因此,“知耻而后勇”自古不变的真理。 “知耻而后勇”是名家志士的真实写照。
能够承认耻辱的人就像微弱的一团火,不久就可以燃烧整个草原。人若能达此境界,也可谓不枉此生。
南唐后主李煜,“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成为千古绝唱;唐代诗人杜甫,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道出爱国深情,波兰纲琴家肖邦,弃安逸悠哉之心,创造惊世舞曲。三者皆深知亡国之朝之耻,勇颂情怀。
面对“耻”,若能坦然,其之度也必非一般。 “知耻而后勇”,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勇”如一辆开垦农田的托拉机,而“知耻”则是元油和动力。如果没有他们,你寸步难行,而他们的存在,使开发无处不在。
“贫油国”之貌,激励数万油田工人奋力堪测,让大庆创中国之奇迹;法西斯之名,引得德国民众知耻阡悔,受世界人民敬仰。如若没有承认羞耻的勇气,又怎能在变化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相反,却若地躲在黑暗的角落或“光明正大”地以耻为荣,只能成为历史的笑柄,最终也得淹没在嘲笑和鄙视之中。
比如日本,不敢干接受现实的制裁,一方面篡改侵华历史,另外还参拜靖国神会。这只能将自己的尊严踩在脚下,将社会的发展推入无底深渊。
所以,“知耻而后勇”是一根?,将人生的船划向成功的比岸;“知耻而后勇”是一束箭,将信念射向光明的顶点;“知耻而后勇”是一片林,将誓言撑向无边的蓝天。 “知耻而后勇”是名家志士的真实写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同样,也是一条自古不变的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