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东北的黑土地的佳句
10. 东北的秋天,则是满山红叶如霜染,还有空气中能闻到淡淡的果香。
11. 至于东北的冬天,满山飞雪,冰雕玉砌,素洁美丽。因而无论你何时来到这里,都能又能观赏到不一样的美景。
12. 窗外的雪,不停地落在我的纸上,我突然感到了生命的虚度。春花秋月,没有使我止步,这场雪却使我迷路了。我相信,天使的羽翼就隐在雪中,用科学的显微镜只能探到一片虚无。肉质的眼雪地跋涉过久,会导致雪盲,只有暂回红泥火炉的小屋,温上一壶酒。
13. 窗外飞舞着雪花,像千百只蝴蝶似的扑向窗玻璃,在玻璃上调皮地撞一下,又翩翩地飞向一旁。
14. 我认出,那些雪地上凌乱闪烁的脚印,是诗;而被踩得黯淡板结的路,是散文。落在树上的雪,不是嫁接,而是塑造。披上雪纱的世界,终于出现了轮廓。
15. 在东北冬天的时候,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4. 东北的黑土地好大一片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全世界仅有三大块黑土区:
一、是分布在乌克兰大平原,面积约190万平方公里;
二、是分布在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
三、是分布于我国松辽流域的东北黑土区,面积约102万平方公里,是被誉为"北大仓"的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由于黑土地土地肥沃,这三大块黑土区均为所在国家的重要的农业产品基地,因此,三大黑土区的垦殖指数均比较高。在各黑土区的开发垦殖过程中,都曾发生过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如美国、乌克兰等地发生的"黑风暴"等。
中国东北黑土区在近百年的大面积开发垦殖过程中,亦发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面积坡耕地的黑土层流失和水土流失中形成的侵蚀沟。这些水土流失问题带来的不仅是黑土资源的流失问题,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甚至社会问题,如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和收入问题。严重的水土流失正使中国肥沃的东北黑土地变得又“薄”又“黄”,专家警告说,如果再不抓紧防治,“黑土地”也许将成为书本上的一个历史名词。
据专家介绍,每生成一厘米黑土需要200年到400年时间,而现在黑土层却在以每年近1厘米的速度流失,每年流失掉的黑土总量达一到两亿立方米,光是跑掉的氮、磷、钾养份就相当于数百万吨化肥。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比开垦前下降近三分之二,板结和盐碱化现象严重。黑土的流失与 黄土不同,黄土高原只是把土层流薄了,但还能长庄稼;而黑土一旦流失光,将寸草不生。
5. 感恩黑土地阅读答案感恩黑土地
上苍把黄色的尊严和权贵交给了黄土高坡,使她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把红色交给了江南,使她成为中国的鱼米之乡;唯独把黑色交给了东北,这是何等的不幸,又是何等的幸运!当土著东北人问初次踏上黑土地的我有何感受时,作为南方人代表的我说了这样玄之又玄的话。
如果东北人发扬穷追猛打的精神又问我怎样形容东北土地的肥沃时,我只能说:饶了我吧,我比不过你们的想象力。然后又不甘示弱地以一个南方人的想象力去叠床架屋地形容:肥得流石油,肥得钻人参,肥得冒泡儿,肥得插根筷子能开花,肥得种把石子就结果。东北人说:够有想象力,但不够味儿。问怎样才够味儿,答曰:这土地刚刚有劲。只有东北人才能想得出来,也只有东北的黑土地才有资格配得起这样的形容。有什么样的语言比这更简洁,更有力。不信,你瞧瞧黑土地。
早春时分,脚下的土地稍有些解冻,硬度还在,要是你跺一跺脚,像是踩在一个实心球上,咯疼你的脚不说,它还黑着一张脸,露出不加修饰的深深皱纹,模样土土,姿色平平。要是你刨开点地,插根秃头秃脑的榆树枝,不显山,不露水,不几天,就会钻出几颗新芽来。等你挖深一点,再往下一瞅,哪知地下更是黑黝黝的:煤矿儿,油田儿,铁块儿……让你眼睛立刻发亮发呆。而你一脚踩在南方又松又软的土地,脚趾间吱呀吱呀地冒出黏黏的、稠稠的土沫儿,你肯定会说:怪不得南方的女子腰儿细,眼儿媚,这里不产水灵灵的娘们,哪儿产?
一方水土一方人。黑土地绝对带有鲜明的东北人特色。东北的平原非常像一个熟睡的东北大媳妇,硬实、饱满、丰腴、热烈、奔放。再抬头一看,平原上的庄稼无不带有鲜明的东北标记:高粱酡红了她的脸色,玉米穗映衬着她的裙摆,大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330346663豆挺起了她的胸围。正是这样的土地,才能雄风荡荡,雌气凛凛。东北的大山真有雄风。往你跟前一站,就是一个大汉,武高武大,鼻正脸方,眉粗眼亮,胸宽腹厚,哪儿是主峰,哪儿是余脉,哪儿有草,哪儿植树,一目了然,毫不含糊。生活中的东北男人也真够爷们,嗓门亮堂,喝酒畅快,说话干脆,一句话不对劲就能冒出火星,甚至搬起拳头。和这里的人交往,很少拐弯,很少设防,很少刻薄。当初还担心人生地不熟怕受欺侮的俗气想法,不到半年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斯文甚至有点迂腐的我竟也说话单刀直入,喝酒痛快干脆,做事嘁哩喀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