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句子的作用
句号
开放分类: 概念、演员、人物、符号、标点符号
句号是一个“出勤率”最高的符号,在许许多多的情况下都要用到它,最基本的是下列集中情况:
句号的用法
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我们这里说的“一句话”,就是语法书上讲的一个句子。一个语言格式不论长短,只要是能独立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就是一个句子。说话的时候,每个句子都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某种语气,句和句之间有较大的停顿。写成了文章,句子的后面要用句末点号。
句子按照它的作用,可以分为四类: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和感叹句。不同类型的句子带有不同的语气,要用不同的句末点号。在三种句末点号中,句号用得最多,除了要用问号或感叹号的句子外,都要用句号。
陈述句是用来说明一个事实的,句末要用句号。
1、用在一般单句的末尾。例:武松把那只老虎打死了。
2、用在无主句的句末尾。
(1)用来叙述生活实际情况和说明自然现象的。例:“下雪了。”、“开车了。”……等等
(2)表示一般禁止和要求的。例:请勿乱丢果皮杂物。
(3)表示格言警句的。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用在省略句末尾。例:谁来了?他。
4、用在文末署名及著作日期后面。
5、用在某些非主谓句(这类句多出现在剧本的舞台说明中)的后面。
6、用在置于段首,相当与标题的语句后。
7、用在复句的末尾。例: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除了上文举例的句号的基本用法,句号还有些其他用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虽带有疑问代词,但后面的停顿仍用句号。例:妈妈问我为什么不吃饭。
2、在一些关联词语前面,也可以用句号。例: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上后发炎,他掉队了。
英文中,句号不再是中文中的全角格式“。”,而变成了半角格式“.”。
6.用途可以造什么短句子用途造句
1、生命的用途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如何使用。
2、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
3、白杨树的用途可大了!粗壮的枝干可以制造家具,既牢固又耐腐,它的枝叶可以净化空气,翠绿的叶子给大自然增添了几分色彩和美丽。茂密的树叶到了秋天变成农家人炊火做饭的好材料……
4、啊!百合花不仅好看,而且坚强用途还多.我喜欢它。
5、拉拉又学到一个职场经验,就是关于SOP的多种用途,它不但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做决定的依据,还能避免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意见,从而规避个人矛盾和职业风险。
6、读书的唯一用途是增加气质,世上确有气质这回事。
7、面条的最新用途,就是被包子打!
8、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
9、用途了解甚少,容易买质次价高的材料。
10、甚至有吉祥物用于电子游戏所以它们的用途不可限量。
7.词牌名的由来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牌数目,大约有八百七十多个(包括少数金、元词调),词的内容多数已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事实上,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至于各词牌的出处,只有少数是可以考证的,绝大部分已无法弄清其来历了。
但一般而言,词牌的产生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原来的乐府诗题(如"乌夜啼","长相思"等)
⑵唐代教坊乐曲的名称(如"浪淘沙","西江月"等)
⑶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如"临江仙"----原写水仙,"双双燕"----原咏燕子等)
⑷取别人诗句中几字(如"醉春风"----李白"丝管醉春风","看花回"----刘禹锡"无人不道看花回"等)
⑸取某些历史故事(如"解连环"----出《庄子》"连环可解也","塞翁吟"----出《淮南子》塞翁失马等)
⑹取本词几字(如"忆秦娥","占春芳"等)
⑺词人自制,如柳永,姜夔等本身就是作曲家,他们作的曲自己填上词,再根据词意自定;
⑻用原有词牌,增字数后改称(如"甘州令","浪淘沙慢"等)
⑼根据词的字数定(如"三字令","十六字令"等)
⑽有综合两个词牌定的(如"江城梅花引"等)
⑾用人名(如"西施","虞美人"等)
⑿用地名(如"南浦","伊川令"等)
⒀用乐调(如"角招","四犯令"等)
。
当然,还应该注意到词牌名的四种情况:
⑴调同名异,也就是一调数名(其中一个是本名,其余皆为别名)。如"念奴娇"是本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等皆为别名;
⑵调异名同,也就是几个调同名。如"菩萨蛮"又名"子夜歌",而另外还有"子夜歌"的正调,完全与之不同;
⑶调异句同,即有些词调字句全同,但谱入音乐时的腔调并不相同,不容混淆也。如"解红"、"赤枣子"、"捣练子"三调,均为五句,两句三字,三句七字,排列全同,而且都是平声韵。但每句的平仄安排却不尽相同,不能把它们视为同调;
⑷调同句异,也就是一调数体。一个词牌之下,有数种不同的词体,当然,其中有正格和别格(异体)之分.如"念奴娇",辛稼轩的"书东流村壁"为正格,苏东波"大江东去"则为别格。
以下流行词谱,足资参考:
⑴《白香词谱》[清]舒白香收100调
⑵《唐宋词格律》龙榆生收150调
⑶《汉语诗律学•词谱举要》王力收206调
⑷《词律》[清]万树收825调,1670体
⑸《词谱》[清]王奕清等收826调,2306体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是唐宋时代的乐府诗。适应文化生活的需要,结合当时在音乐和诗歌上的发展而流行的词,它的前身是民间小调。例如:《舍麦子》,《挫磓子》等,可能是反映农民生活的;《渔父引》,《拔桌子》等,可能是反映渔民生活的;《破阵子》,《怨胡天》,《怨黄沙》是反映军人生活的。由此可见,词牌名的来历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到了后来,慢慢地就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