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谐音歇后语大全及答案_句子大全
52、 【三年易考文武举,十年难考田秀才】(谚)文武举:科举时代的文举人和武举人。田秀才:种庄稼的行家。三年考个举人容易,十年成个种田行家很难。指学成种田行家实在不易。
53、 【见钱眼就钻】(惯)比喻利用各科机会捞取钱财。
54、 【目的】目的一词的含义指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在目的一词中,目是眼睛,的是箭靶子,两者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这源于一个故事。公元581年,隋高祖杨坚篡夺了北周的政权,北周高官窦毅也结束了官宦生涯。窦毅有一女儿不仅姿色出众,而且是女中豪杰,敢于仗义执言,有大丈夫气概。她无限悲愤,骂道:可恨我不是男子汉,不然,我必挺身解救国难!窦毅十分赞赏女儿的胆识,决意为她找一个好丈夫,好让她辅佐夫君谋大事。于是,窦毅出榜招婿,条件是不仅要有才学,而且要有武功。窦毅在屏风上画了一只孔雀,宣称谁能射中孔雀的眼睛,就把女儿嫁给他。一时,满城哗然,贵胄王孙,争相角逐。不过,这帮纨绔子弟没有一人中的。这时,有位名叫李渊的青年闻讯赶来,他拉弓如满月,箭出如流星,连发两箭,先后射中孔雀的左右两眼。窦毅高兴极了,立即将女儿嫁给了李渊。窦女不仅辅佐夫君成就了帝业,而且生下了明君唐太宗。窦毅和唐高祖李渊都达到了目的。目的一词即源于此,意思是把孔雀的眼睛当做箭靶子。其含义后来才引申为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
55、 【富从升合起,贫从不算来】(谚)合:一升等于十合。富裕是从一升一合积攒起来的,贫穷往往是因为过日子不会精打细算。指日常生活一要积累,二要算计。
56、 蚂蚁缘槐夸大国小见识
57、 【抓着葫芦当瓢打】(惯)比喻打击错了对象。
58、 【犹豫】犹豫是拿不定主意,迟疑不决的意思。它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却源自两种动物。据古书上说,犹是一种猴科动物,虽灵巧,却生性多疑,一旦发现人或其他敌情,便慌张地迅速爬到树上,躲藏在茂密的树叶之后,探头察看。待一切平静,它再跳下树来,东张西望一番,突然再生怀疑,又爬树上。如此反复多次。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疑神疑鬼。《说文》载:豫,象之大者。豫,是一种长得像大象的动物,虽力大,但是常是遇事无主意。人们根据动物犹和豫的多疑无主见的特性,把它们合在一起,组成犹豫一词,既形象又确切。
59、 【官帽翅】在戏剧舞台上,不管哪朝哪代,官员都佩戴带帽翅的官帽,皇帝的皇冠都不带帽翅,这是真的吗?不是,这是戏剧艺术化、程式化的需要。那么,官帽翅源自何处呢?民间传奇中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长翅帽的发明人。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在听取大臣奏章时,发现有些文武臣僚经常在朝堂中窃窃私语,议论朝政,他心里很恼火。为刹住这股风气,赵匡胤命匠人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长。官员戴上这种帽子后,并排侧身谈话十分困难,只能面对面交谈,朝堂上的交头接耳之风由此止息。然而,因帽翅太长,官员在街上行走也极为不便,因此,除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场合外,官员们一般是不戴这种帽子的。其实,这种官帽是我国古代服饰幞头中的一种。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幞头又名折上巾(就是布帛直接做的幞头,将脑后拖下来的一块布反折上去,围绕发髻打结),起自北周,到宋代之前一直是软幞头。到了宋代,君臣通服平脚,乘舆或服上曲焉。官帽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帽翅用铁片做成。皇帝也戴带翅的皇冠。可见,由北周经隋、唐、五代至宋,幞头虽一脉相承,但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宋朝长直脚幞头的出现,说明平直而细长的幞头越来越被认可,能增添佩戴者的官威。所以,民间传说赵匡胤发明帽翅,极有可能。宋代皇帝的画像都有帽翅。
60、 【 条船上的人】人们处于同一境地,同伙,利害相关。成 语:同舟共济。曹禺《日出》:好了,我们是一个船上的人 啦。我们应该互相帮助,团结起来,把银行办好。
61、 【 一个和尚一份斋.有稀有稠打起来】分配不均,互相争吵。 金近迈《欧阳海之歌》:一个和尚一份斋,有稀有稠打起来。 凭什么他吃稠的我喝稀的?
62、 五一放假时,爸爸带我回农村的爷爷奶奶家。我看见一只老母鸡正在孵蛋,可窝中有鸡蛋,还有鸭蛋,觉得很奇怪。奶奶说:家鸭很笨,不会孵蛋,只能让母鸡代劳。几天后,窝中的小鸡全都出壳了,可鸭蛋还没变化。奶奶又说:鸡鸡二十一,鸭鸭二十八,时候还不到呢!(河南罗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