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暮春的诗句_描写山景的诗句
《满江红暮春》
作者:辛弃疾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尽素如今何处也,绿云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注释:
1、绿云:代指美人,古人常以美人代指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
2、谩:简直,真个。赏析:
稼轩词素以豪放闻名,但也不乏有含蓄蕴藉近可于婉约的篇章。盖大作家,非只有一副笔墨,他们可据内容的不同、表达的需要,倚声填词,更迭变换,犹若绘事六法的所谓随类傅彩。按词谱,《满江红》用仄韵,且多穿插三字短句,故其音调繁促起伏,宜于表达慷慨激昂的感情,豪放词人也乐于采用,岳武穆怒发冲冠一阕可作楷模标本。然而此前,贺方回已用此调填写了以伤春曲为题的词,抒发深婉纡曲之情,但是承其传统者,则是辛稼轩。
此词,抒写伤春恨别的闲愁,属于宋词中最常见的内容: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也是长调最常用的章法。既属常见常用、那么易陷于窠臼,但是仔细体味该词,既不落俗套,又有新特点,委婉,但不绵软;细腻,但不平板。作到这一步,全赖骨力。具体地说每句之中,皆有其骨,骨者,是含义深厚、分量沉重,足以引人注目的字面;由骨而生力,就足以撑住各句,振起全篇,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此句中,江南二字为骨。此二字与题目联系起来,则可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江南早春,风光绮丽,千里莺啼,红绿相映,水村山郭,风展酒旗,及至暮春三月,花开树生,草长莺飞。引发繁衍之外,骨的另一作用,乃显示其力,由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可见。此句中狼藉二字为其骨。由此二字,读者仿佛感受到一股猛烈狂暴的力量。与之相比,孟浩然所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显得平易,李清照所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只觉婉转,而此处狼藉二字富有的骨力清晰可见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株渐觉清阴密,其骨在暗随与渐觉二处。此二处,骨又显示其劲韧之性,实作筋用。作者将绿肥红瘦的景象,铺衍为十四字联语,去陈言,立新意,故特意在其转折连接之处,用心着力,角胜前贤。暗随,未察知也:渐觉,已然也。通过人的认识过程表示时序节令的推移,可谓独运匠心。算年年以下数语,拈出刺桐一花,以作补充,变泛论为实说。寒无力三字,颇为生新惹目,自是骨之所在。寒,谓花朵瘦弱。故无力附枝,只得随风飘落,不而清阴绿叶之盛壮,若得以耀威于枝头。寒花与密叶之比较,亦可使人联想倘能结合作者的处境、心绪而谓其隐含君子失意与小人得势之喻,似非无稽。就章法而论,此处隐含的比喻,则是由上阕写景转入下阕抒情的过渡,唯其含而能隐,故尤耐人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