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 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释:
1、词题一本作黄州定惠寺寓居作。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2、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3、时有版本用谁;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4、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5、省(xǐng):理解,明白。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6、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7、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翻译: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
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 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 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 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词中所写的孤鸿,正是他自己的写照。这首咏物词句句写雁,但同时又象征着某种高洁的人格。上片第一句写环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顶,滴漏声断了,显得一片寂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下片接着写鸿雁。在江边沙洲,鸿雁刚刚睡去,却又惊醒,回头看看,并没有别的大雁来伴,它满怀幽怨,但无人能理解。为什么睡下了又常常惊醒呢?并不是什么声响动静,而是心里不宁静。它渴望理解,不希望孤独。但它因为不拣高枝,不愿栖息在梧桐上,只能孤独地、高傲地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过夜。本词托鸿以见人,自标清高,寄意深远,风格清奇冷隽。
辛弃疾 卜算子·漫兴《卜算子漫兴》
作者: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赏析:
这首词被邓广铭收集在《稼轩词编年笺注》(编于光宗绍熙五年至宁宗嘉泰二年之间),这时辛弃疾正处于人生的低潮时期:因遭小人算计诬陷而被罢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官职,赋闲在江西铅山县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别墅。这首《卜算子》就是他这时写成的。
题曰漫兴,是罢官归田园居后的自我解嘲之作,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胸中有郁积,腹中有学养,一触即发,一发便妙,不可以寻常率笔目之。此词通篇都是在发政治牢骚抒发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失意,但上下两阕的表现形式互不相同。
上阕用典,全从《史记。李将军列传》化出,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西汉名将李广四十余年中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英名远播,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小令篇制有限,不可能悉数罗列这位英雄的传奇故事,因此词人只剪取了史传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断: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广军败被擒。匈奴人见广伤病,遂于两马间设绳网,使广卧网中。行十余里,广佯死,窥见其傍有一胡儿(匈奴少年)骑的是快马,乃腾跃而上,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归汉。匈奴数百骑追之,广引弓射杀追骑若干,终于脱险。斯人于败军之际尚且神勇如此,当其大捷之时,英武又该如何?司马迁将此事写入史传,可谓善传英雄之神。作者从浩潮以史料中选取这一片断,是见其匠心独运。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史记》叙李广事,曾以其堂弟李蔡作为反衬。词人即不假外求,一并拈来。蔡起初与广俱事汉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官至二千石(郡守)。武帝时,官至代国相。元朔五年(前124)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右贤王,有功封乐安侯。元狩二年为丞相。他人材平庸,属于下等里的中等,名声远在广之下,但却封列侯,位至三公。词人这里特别强调李蔡的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一却字尤值得品味,上文略去了的重要内容李广为人在上上,却终生不得封侯,全由此反跌出来,笔墨十分节省。四句只推出李广、李蔡两个人物形象,无须辞费,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卜居》)的慨叹已然溢出言表了。按词人年轻时投身于耿京所领导的北方抗金义军,在耿京遇害、义军瓦解的危难之际,他亲率数十骑突入驻扎着五万金兵的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渡淮南归,献俘行在,其勇武本不在李广之下;南归后又献《十论》、《九议》,屡陈北伐中原的方针大计,表现出管仲、乐毅、诸葛武侯之才,其韬略又非李广元所能及。然而,古来材大难为用(杜甫《古柏行》),如此文武双全的将相之具,竟备受猜忌,屡遭贬谪,时被投闲置散。这怎不令人伤心落泪!因此,词中的李广,实际上是词人的自我写照;为李广鸣不平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矛头是冲着那人妖不分的南宋统治集团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