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秋江独钓图的诗意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的意思是说,温暖的风熏得游人陶醉。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感受到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人们就感觉到是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题李凝幽居的诗意题李凝幽居的诗意
《题李凝幽居》
作者:贾岛
原文: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注释:
1、少(shǎo):不多。
2、池边:一作池中。 3、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4、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5、幽期:时间非常漫长。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诗意: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
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 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 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 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赏析: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着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山居秋暝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