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摘抄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典短句 > 优美句子

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_八言六行诗

2021-10-05优美句子

翻译:

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

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

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

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

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

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

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

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

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

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

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

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

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

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赏析:

七哀,《文选》六臣注吕向注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这是望文生义。元人李冶《敬斋古今黈》云:人之七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怒、乐、爱、恶、欲皆无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故谓之七哀也。亦颇牵强。《七哀》是乐府歌辞,今人余冠英说:所以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上的关系,晋乐于《怨诗行》用这篇诗(指曹植《七哀》)为歌辞,就分为七解。(《三曹诗选》)较有道理,可以参考。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西京,指长安。东汉都城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故称长安为西京。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长安乱得不成样子,是因为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乱,他们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这两句写社会的动乱。诗人正是在这种动乱之中离开长安的,这里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这里点出诗人离开长安以后的去向。复,值得注意,这说明诗人的迁徙不是第一次。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驱使吏民八百万人入关,诗人被迫迁移到长安,此时为了避难,又要离开长安。这个复字不仅表现了眼前凄楚的情况,而且勾起了悲惨的往事,蕴涵着无限的感慨和哀伤。中国,中原地区。我国古代建都黄河两岸,因此称北方中原地区为中国。荆蛮,指荆州。荆州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楚国本称为荆,周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楚在南方,故称荆蛮。这两句是说,离开中原地区,到荆州去。这是因为当时荆州没有战乱,所以很多人到那里去避乱。王粲因为荆州刺史刘表,与自己是同乡,而且刘表曾就学于王粲的祖父王畅,两家有世交,所以去投靠他。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写离别时的情景。这两句是互文,悲的不仅有亲戚,还有朋友;相追攀的也不仅有朋友,还有亲戚。诗人描写送别时的表情和动作,固然是为了表现诗人和亲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制造一种悲惨的气氛,使人感到这是一场生离死别。

诗人离开了长安,离开了亲戚朋友,一路上见到的景象触目惊心: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见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这是豺虎作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场战乱造成的悲惨景象,曹操《蒿里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咏是同样的情景,可以参阅。以上是鸟瞰,下面六句写的才是典型事例: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这六句同样紧承出门无所见。诗人见到的不仅是白骨蔽平原,还有饥妇人弃子的事。妇人爱子,这是正常现象;妇人弃子,这是反常现象。这种反常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战乱。因此,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鲜明而生动,催人泪下。吴淇说:出门以下,正云乱无象。兵乱之后,其可哀之事,写不胜写,但用无所见三字括之,则城郭人民之萧条,却已写尽。复于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卷六)张玉谷说:出门十句,叙在途饥荒之景,然胪陈不尽,独就妇人弃子一事,备极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顾,塞路死亡,不言自显。作诗解此举重该轻之法,庶几用笔玲珑。(《古诗赏析》卷九)都道出了这种写法的艺术特点。这种写法对杜甫是有影响的,所以何焯说: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