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重点句子加翻译_心烦加心寒的句子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并列式复句。第一分句说明是什么,第二分句说明不是什么。彼作定语,相当于那(那些)。授之书的之代童子。书指文字。《中学语文课本》注授之书为教给他书,似属未当。这个书作文字讲,而不是记载经义的书,也就不是六艺经传。下文习其句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可以为证。吾所谓这个不独立的主谓词组作传其道解其惑者的限制性定语,这是所字在语法结构上独具的功能。译文:那些儿童的老师,(是)教他们(按:他们代儿童)文字并学习断句的人啊,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种道理、解决那些疑难的人啊。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或师焉,或否焉,‖③小学而大遗,丨④吾未见其明也。
因果式复句。第一到第三分句是因,第四分句是果。因的部分又是连贯句,第三分句对一、二分句作一判断。第一、第二分句运用了合叙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意思是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上句分明是把习其句读跟传道解惑分为两种情况的。下文小学指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大遗指惑之不解,或否焉。《中学语文课本》注或师焉,或不焉为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也是从合叙应当分解这个角度出发的。(请参阅杨树达先生《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三章。)相同的句式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出师表》)侍中指郭攸之、费袆,侍郎指董允。(请参阅拙作《出师表的语言分析》,见江西师范学院所编《语文教学》80年第2期。)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意思是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请参阅拙作《文言难句例解补》,见《中学语文教学》80年第6期。)译文:语句不懂,有人倒去从师,疑难未明,有人却不从师,小的学了,大的却被遗漏掉,我不曾见过那是明白人啊。修辞上,最后一个分句是缓辞,实在意思是那是笨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是两种人(巫术者和医生),还是一种人(医生)?应该是一种人。巫在甲骨文象一人牵两马一彘之状,后转为巫马之官专管医马,医的异体作毉。(《国语越语》:将免者以告,公令毉守之。)相师是相互学习,耻是意动词。译文:巫医和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还有百种工匠,都不把相互学习作为可耻(的事儿)。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南京大学等十三所高等学校所编《古代文学作品选》把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放在引号之外,跟《中学语文课本》的处理不一样。笔者赞同《古代文学作品选》的处理方式。后两句是否定或批评那些嘲笑或非难从师的人们,揭出普遍地不肯从师的社会心理,而为下文的慨叹提供了条件。再者,语气上也很不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是何等通俗、生动和口语化。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却是精辟、简炼、有极大概括力的论断句。因此,后两句当在引号之外。译文:某某跟某某年纪相当,学问也一样啊。(老师的)地位低下,就是够难为情的了,(老师的)官位高,却又近于奉承。语法上,位的前面有领属性定语师,可以意会得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语法上,这句有三种分析法:①孔子师是主语,郯子以下是名词性谓语,这是一个判断句。②孔子是主语,师是由名词转成的意动词,郯子以下是宾语。③孔子是主语,师是由名词转成的及物动词,作学习讲。郯子以下是对象补语,前面可以加上介词于。以第一种分析为简为好。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包孕句。宾语是条件式复句。韩愈只是引其大意,原文见《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清朝汪中《述学〈释三九〉上》:一、二之所以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这个三是表多数,还是表实数,还是表数目小的概数作几讲?我以为是表实数,应当译成三。三是最起码的多数。一个人孤陋寡闻,两个人争持不下,三个人就有一定的客观性。很多人同走必然有我的老师,似乎可以不说;几个人同走必然有我的老师,十人以下都算几人;三个人同走,就一定有我的老师,饱含着深邃的哲理意义。
相关推荐
过秦论重点句子翻译 贾谊政过秦论常考句子《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是汉王朝总结经验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