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摘抄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典短句 > 优美句子

从军北征_文征明的诗词

2021-10-27优美句子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征人怨
柳中庸 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译文及注释】

去年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白雪还在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1、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玉关:玉门关的简称。岁岁: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义。

2、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3、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青冢: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

4、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全诗对仗精工,巧于炼字,别具情韵。

古从军行
李颀 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译文及注释】

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

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

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凄厉;

或听到乌孙公主琵琶声幽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