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摘抄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典短句 > 优美句子

夏日傍晚优美的句子 描写傍晚的句子

2021-11-01优美句子

那是条平常而又美丽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静静的流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星光,她日夜流趟,渐渐消失在山的转弯处。站在高处看,它就像一条漂亮的带子飘绕在山间

平静的湖水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青海湖的蓝,蓝的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象神话故事中的宝镜一样。

清清的江水明澈见底,船儿连同游人全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江水之中。

让我们把这清澈的湖水,作为一面永远的“明镜”吧。

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csc:pagelist]}夏天,湖水风平浪静宛若一面巨大的镜子。

向远处眺望,只见清澈的长江好像一条白色的绸带子直通天上。

像宝镜一样的湖水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小河解冻了,清凌凌的河水带着碎冰碴儿欢快地流淌着,弹奏着美妙的琴声。

小河有永远看不厌的风景:柳树、翠竹、水码头、石板桥;清澈见底的水下,有无法捕捉的“耗儿鱼”和采之不尽的水草;久雨初晴的日子,阳光下的小河便成了“半边天”们的世界——所有的声音,所有的色彩和无数优美的曲线都在这里交织、展现……

汹涌澎湃的金沙江,像一条摇摆飞腾的金龙。

阳光洒在湖面上,就像湖水姑娘穿上了银光闪闪的公主裙一样漂亮。

阳光照耀着湖水,好像无数钻石散落湖面,发出耀眼的光芒。

阳光照在波光细细的湖面上,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又像被揉皱了的绿缎。

一池碧蓝的湖水,水鸟贴着水面飞翔,水边金黄色的芦苇草随风轻轻摇摆。

一阵微风吹过,湖水微波荡漾,像一朵朵涟漪。

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像慈母轻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

雨落在水库里,像滴进晶莹的玉盘,溅起了粒粒珍珠。

远处望去,只看见白茫茫的一片湖水和天空合为一体,都分不清是水还是天

在那一望无际的天空中漂浮着几朵白云,在蔚蓝的天空掩映下湖水是那样湛蓝,那样晶莹透澈。

在蔚蓝的天空掩映下湖水是那样湛蓝,那样晶莹透澈。

这是一湾清澈的湖水,湖面水平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一切美不胜收,让人仿佛走进画卷之中。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作者:元结

漫叟以公田米酿酒,因休暇则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

欢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遍饮坐者。

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

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之。



石渔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

【注解】:

1、漫叟:元结的别号。

2、疑:似。

3、长:犹助兴。

【韵译】:

我用公田的米酿酒,

常借休假之闲,载酒到石鱼湖上,

暂且博取一醉。

在酒酣欢快之中,

靠着湖岸,伸臂向石鱼取酒,

叫船载着,

使所有在座的人都痛饮。

好象靠着巴陵山,

而伸手向君山上舀酒一般,

同游的人,也象绕洞庭湖而坐。

酒舫漫漫地触动波涛,

来来往往添酒。

于是作了这首醉歌,歌咏此事。



湖南道州的石鱼湖,真象洞庭,

夏天水涨满了,君山翠绿苍苍。

且把山谷作酒杯,湖水作酒池,

酒徒济济,围坐在洲岛的中央。

管他连日狂风大作,掀起大浪,

也阻遏不了,我们运酒的小舫。

我手持酒葫芦瓢,稳坐巴丘山,

为四卒斟酒,借以消散那愁肠!

【评析】:

 元结在代宗时,曾任道州刺史,其时他写了好几首吟石鱼湖的诗。他的《石鱼湖上作序》云:“?泉南上有独石在水中,状如游鱼。鱼凹处,修之可以贮酒。水涯四匝,多欹石相连,石上堪人坐,水能浮小舫载酒,又能绕石鱼洄流,及命湖曰石鱼湖,镌铭於湖上,显示来者,又作诗以歌之。”有诗云:“吾爱石鱼湖,石鱼在湖里,鱼背有酒樽,绕鱼是湖水”。

此诗乃歌咏石鱼湖风景,抒发诗人淡于仕途进取,意欲归隐的胸怀。诗起首以洞庭湖作比石鱼湖,以君山作比石鱼;接着叙述在石鱼的寻欢作乐;最后说明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阻止饮酒作乐,借以忘忧。诗的格调清新自然,乘兴而发,毫无拘束,足见诗人胸襟之开阔,和及时行乐的思绪。

赞夏天傍晚的诗句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内容】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赏析】: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