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四字座右铭
何必借助于人
☆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 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 特患业之不精耳 ☆ 何必择地
何必择时
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 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 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 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 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 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 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 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 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 ☆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 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 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 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 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 王政不能有恩而无威 ☆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 悠悠疑忌之来,只堪付之一笑 ☆ 内断于心,自为主持 ☆ 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 ☆
曾国藩经典对联10副,句句座右铭,字字大智慧讨厌复制粘贴不目的回答。
时贤雨水;古法二祖六宗。
——藩自箴世事多因忙里好人半自苦中来。
——曾国藩自题书斋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曾国藩自题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曾国藩自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曾国藩自箴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
——曾国藩自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自箴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那有空闲的光阴。
——曾国藩自箴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曾国藩自箴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曾国藩自箴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曾国藩自箴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曾国藩自箴酿五百斛酒,读三十年书,于愿足矣;制千丈夫裘,营万间广厦,何日能之。
——曾国藩正题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曾国藩自箴莫苦悔已往愆尤,但求此日行为无惭神鬼;休预怕后来灾祸,只要暮年心气感召吉祥。
——曾国藩自箴虽贤哲难免过差,愿诸君谠论忠言,常攻吾短;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寮友行修立名,方尽我心。
——曾国藩自箴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付儿曹。
——曾国藩自箴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付儿曹。
——
曾国藩说过的那十六个字的名言曾国藩十六字名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的那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是什么意思啊4月15笔会”上吴令华先生《溟先生二三事文,提及梁漱溟先生于1927年书写的对联。
其联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下联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其下联不难理解,且而今已成为至理之名言;吴先生认为上联有些歧义,似有曹孟德哲学之嫌。
其实,此联出自其名丝毫不减曹孟德的晚清“中兴名臣”、“一代儒宗”——曾国藩。
最初见于曾氏《求阙斋日记》(即曾国藩日记),且是曾氏一生谨遵的座右铭。
吴先生对此联的解释不无道理,但在我看来此联的字面意思当理解为:不能成为圣贤,便只能成为禽兽;不要去问收获,只问耕耘得如何更为贴切。
然此联亦并非曾氏原创,最初出自曾氏早年的恩师,清代理学大家太常寺卿唐鉴(字镜海,湖南善化人)。
道光二十一年,这位镜海先生以一本自著的《畿辅水利》及亲笔楷书条幅:“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善化唐鉴。
”相赠。
曾氏对其书及此联都极为推崇,并将此联悬挂于居室之中。
之后,在其日记中,将其联略作改动。
遂成“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嘉言(见右图),后被收入梁启超所辑的《曾文正公嘉言钞》。
乍看上联的确似乎绝对至极,乃至荒谬。
其实此联表明的是曾国藩破釜沉舟的坚决态度,不流于俗的雄心壮志:“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只有做圣贤一条路可走,否则便堕落为禽兽
千百年来为人称道和引用。
同时也正是抱着这种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志向,曾国藩得以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家子弟一跃成为名垂青史的封疆大吏,成就了其非凡人生和千秋功业
唐鉴送曾国藩对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曾国藩改成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事实上,这句话并非曾国藩首创,而是清代理学大家太常寺卿唐鉴送给曾文正公的一句话。
道光二十一年,他将自己所著《畿(jī)辅水利》及亲笔楷书条幅“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善化唐鉴”赠与曾国藩。
曾国藩对此联极为推崇,并将此联挂于居室。
后来在收入曾国藩日记时略加改动,便有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的千古绝对。
闻一多先生在其诗集《红烛》中,也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序诗的最后一句,既激励自己,也鼓舞世人。
曾国藩的名言有哪些这是曾国藩的一句至理名言,我很喜欢。
大概是说,你要不去追求高尚做一名圣贤,那么你就是在做禽兽,人活着要有追求。
不要在乎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只用用心的做好自己就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