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至理读书名言100句
48. 书籍用得好的时候是最好的东西;滥用的时候,是最坏的东西之一——爱默生
49. 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苏轼
50.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 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
51. 让咱们用本身的行以及本身的心去教诲咱们孩子。
52. 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小忌是走马观花。
53.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
54. 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笛卡尔
55. 一个优婉的安慰者——伊萨克·巴罗
56.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伊萨克·巴罗
57.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
58. 读书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知识的积累能大大提高人的判断能力和行事效率,判断力可以为行动赢得时间,而“时间就是金钱”。——宋华涛
59.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格言联璧》
60.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61. 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唐斌
62. 一日不书,百事荒芜——(唐)李诩
63. 古代的科学成为了现代迷信,现代的科学将成为未来迷信。
64.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65. 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高尔基
66. 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列宁
67.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68.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贝尔纳
69. 要得会,天天累;要得精,用命拼。
70. 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71. 格言就是力量。一句真诚、漂亮的“格言”,比一百次反思更易唤醒自己沉睡的心灵。
72. 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赞可夫)
73. 大师们的作品在我们心灵扎根,诗人们的佳句在我们血管中运行。我们年轻时读了书,年老了又把它们记起——赫兹利特
74. 书是顾问——凯勃斯
75.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76. 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77. 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
78. 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79. 用心念书,是为了避免成为不中用的人——纪伯伦
80. 爱子女以其道。
81. 一个人最难得就是征服自己。
82.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83. 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使人有教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塑造人的性格”——弗兰西斯·培根
84. 教不严,师之隋。
85. 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86.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87. 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 ,而经历事故多者,又每逢是圆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朕则谓当读书时,须要体认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88. 教师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她)永远消耗自己,照亮别人。
89.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90. 读书对于智慧,就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英国)谚语
91. 学习外语并不难,学习外语就像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高士其
92. 古往今来多少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93. 当你热情相拥时,书是一只金黄色的蝴蝶,给你希望。
94. 喜欢吹嘘的人犹如一面大鼓,响声大腹中空。
95. 立足环境,改变现状 得想办法立足于你们的环境,想办法怎么能改变我们的现状。我们不能总是埋怨和牢骚。从事教育这方面的各位,要想办法开动脑筋,唤醒教师,让我们的读书做到乐此不疲,做到疲惫着,然而却幸福地阅读着,而不是幸福地愚昧着或无奈地痛苦着。——窦桂梅
96. 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97.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苏霍姆林斯基
98. 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亚里斯提
99. 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都德
100. 子孙不读书,祖辈能耐再大,纵有田亩千顷,家产万贯,也就三五十载功夫,与草本同朽,荡然无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