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敏上师禅语50句
17、善根不是凭空而来的,是过去培下来的。过去没有善因的话,善的事情做不出来的。我们能够净心信佛的、来受皈依的、来修法的、来出家的,都是过去培了无量的福,佛面前培了无量的功德,才能够感到现在的报。
18、把自己打扮得好好的,就会产生骄慢放逸,生贪欲心;修行人要放弃这些东西,不染着世间的五欲,那自然心就清净了,心清净之后才能修四如意足;四如意足的定得到之后,六通就可以出来;我们以六通来做自己的庄严,这是以功德为庄严,而不要以世间的花鬘之类来做庄严。
19、我们对佛有信心,也相信因果,知道犯戒是坏事,将来要感苦果,那才去受戒了。所以说受戒一定要有信心的基础,没有信心,不会去受戒,戒体也生不起来。而信心本身就是「道源功德母」,这是《华严经》说的,大家都知道,有信心就能产生一切功德,一切道都从信心生。
20、因地上我们行持不妄语、不离间、不恶口、不绮语,不犯四种口过,果报上我们就可以得到四个无碍辩:法无碍辩、词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这些都是有因的,不是突然间就来了个四无碍辩。如果因地上对妄语戒不守持好的话,你要求四无碍辩,再怎么求也求不到。
21、如果自己不能努力修行,烦恼也不会对你生起悲心,还是要害你。或者说烦恼不会因你对它宽大,就对你放松了。总之,烦恼是不会放过你的。对治烦恼要靠自己努力。
22、佛教是讲孝顺的。经上说,在父母面前,稍稍地做一些不善的事情,得极大的苦报;稍稍做一些供养的事情,得无量的福报。这就是说,虽然父母不是圣者,但你在他们前面培福、造罪也好,同样会感得无量无边的果报。
23、对所修的法,恭恭敬敬地学修,没有慢、懈怠心、怠慢心。
24、梦的种类很多,大都是心理对过去事物的反映。但也有预兆性的、鬼神干扰的、佛菩萨加持的。重点来说,掌握好醒时的思想行动,如法修行。梦境不实,不必太着意。
25、业是米,烦恼是糠。米有糠包住的话,丢在地下能生芽;业有烦恼滋润的话,它能招异熟果。反面来说,造了业,没有烦恼滋润它,不一定招异熟果。--我们求解脱,就是靠这个法则,如果没有这一条宇宙规律的话,解脱就成了不可能了。
26、照我们的看法,不苦不乐,好像蛮安逸,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在圣者的眼睛里看,这个行苦比阿鼻地狱还要苦。因为行苦,炽然不息,唯不自在。一切法不断地生灭、生灭、生灭。它生灭不是听自己话的,是听了烦恼、业的指挥在生灭的,你一点也没有自在权。你想这么,它偏偏那样子。
27、信心是要修出来的。你要修信心的话,第一就是多闻,看看这些佛的功德,那可以激发你信心。
28、初学的人,皈依三宝后信心会退,因为你对佛还没有产生真正的信心,是仅仅靠人家的赞叹,看了经上说的功德,而对佛起的敬信。这个信仰碰到不好的缘,比如诽谤佛的人说一些坏话,你还会听信,反过来不信佛了。
29、佛有三德不可思议:一、因圆德,二、果圆德,三恩圆德。因圆德者,复有四种:一、无余修,福德智慧修无遗故;二、长时修,三阿僧祇耶,修无倦故;三、无间修,剎那剎那,时无废故;四、尊重修,恭敬所学,修无慢故。
30、从戒下手,一直到后面正知资粮,开头是修念;把念修成,再修知;知修成,再能够精进地不放逸,那定就在手掌之中了。正念有,正知也有,再能够精进的话,决定得定。
31、求解脱,先要熏,就是听闻正法。其次是觉,就是如理思维。再修奢摩他,就是进入定境了。得了定之后,用毗钵舍那再来通达一切。这个是我们修行的通道。
32、听的人一定要把成见扫除,只当一个一点知识也没有的人,这样子接受,才能接受到真正的原来的意思,否则的话,你接受的东西都是经过你自己的主观改变过了的东西。
33、佛说一切法,本来是圆融的,有体系的。因为是对机说法,智慧浅薄的就认为有矛盾了。实际上,以佛的眼光看,整个说法是有一贯融会的。
34、对财物,不肯舍给人家,是财悭;对佛法,那个殊胜的法,不愿意给人家,是法的悭吝。这都是不好的,感的果都是自己吃亏。财的悭感贫穷,法的悭感愚痴。
35、信心生起来是不容易的。真正的佛教徒,信心纯粹的到底有几个?这个百分比去比一下,并不大,一般的都是夹了烦恼的,信心是不纯的,是不干净的。他们的信的乐欲的、深忍的层次也不太高的,稍微碰到一点点困难,碰到一点打击,就会退的,很脆弱的。
36、于罪不见怖,看不到能招可畏的果报,叫无愧。这个苦报,有现世的:你做了坏事,大家对你有讥嫌,看不起你,贬低你的身份;有将来的:异熟果报,堕三恶趣。
37、相信业果很重要,自己过去作的错事要悔,悔就是认错:“以后不能再做了,这个是错事,不能做的事情”,这个是最重要的。如果说这个认识没有,就是修一些法,要把罪消掉,这个业感果的道理你不清楚,追悔的力量不够的话,罪是忏不干净的。
38、经是对机说法,这个经跟那个经是没有连贯起来的。论是把经条理化、系统化,把经里说的东西,用理论性的东西贯穿起来,所以学论解经是一个十分好的办法。
39、好事,坏事,不能凭主观的想象去说,一定要根据客观的效应来看。佛教是最客观的,最科学的。佛说的善就是感好的报,乐报的;所谓恶就是感苦报的。至于出世的善就是超出三界,得最上等无上安稳的涅盘的。这个都是有一定的标准的,不是随便说的。
40、知道哪些是该取的,哪些是该舍的,你才能行持。你要知道这些取舍的道理,就要听闻正么。所以说追到根,还是闻法的重要性。就是说我们要行持,根源还是要好好的听闻。
41、你要修行,越是往前走,你的阻力就会大,这个不稀奇。不要认为:“修行了反而有障,不修行还好,还是不要修行好。”
42、“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你把草割掉了,根没有除掉的话,只要天气暖了,春风一吹,马上老根又长新草了。草根比喻烦恼,烦恼如果不拔掉,即使你表面上好像把它灭掉了,将来还是要起来的,外道以修世间禅的方式灭烦恼,不是真的灭。
43、把自己所造的一切善根,不做自己自私自利的回向,都分给一切有情,大家是共产主义,都大家分了。并且以猛利的欲乐,极坚强的一个意乐心,回向一切众生都成佛。这样的回向就是成佛的因,将来的果就是成佛,永远没有尽的。
44、行苦,炽然不息,唯不自在。一切法不断地生灭、生灭、生灭。它生灭又不是听自己话的,是听了烦恼、业的指挥在生灭的,你一点也没有自在权。你想这么,它偏偏那样子。我们事情做得疲倦了,坐下来休息一下“啊,很舒服”。行苦却不给你休息的,不断地刹那刹那刹那生灭,你想歇一会都不行的。
45、归依三宝,核心是法宝,首先是要明业果。业果是客观的规律,掌握了业果,就知道苦果是由烦恼造恶业而来,乐果是由善心造福业而来,无漏解脱果,是从修无漏道得离系果而来。这样你思想行动就有了标准,自行取舍,善的、无漏的要取;恶的要捨,是非常理智,合乎科学的,不是盲目迷信。
46、法是用于对治毛病的,不是用作求名闻利养的工具。
47、我们要见佛不用从外求。有的人就是“我要见佛”,到处求,从汉地跑遍,跑到藏地,又跑到印度,到处求佛。但你所看到的都是凡夫——即便对方是真佛,在你眼睛里也是凡夫。所以要从心上求,把你见佛的障碍都除掉之后,三十二相佛就在你面前。
48、“三宝对我们有极大的恩德,施予我们最大恩德的是三宝。”——以这样的意乐心去修供养,得到的福报无量无边。
49、只要你的心回向的是西方净土,一切善都能够帮助你生西方,不一定局限于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得念,是主的,主修;助修就是其他的梵行,一切布施、精进、持戒、般若波罗密多,乃至磕一个头,烧一个香,点一个灯,这些功德一切回向极乐世界的话,这个功德大,将来就品位高。
50、有些人自卑感很重,看不起自己,什么都不想做;但也有些人我慢贡高,看不起人家,认为这事情我做得很好,你做不来的,你永远是跟了我后面跑的人,对人家轻视。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不要轻视人家。今天你所轻视的人可能以后比你早成佛,还得要他来度你,不要轻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