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经典语录大全
82、自由自由,天下多少罪恶,都是借你的名做出的!
83、尺的宫墙,千年的礼教,锁不住一个少年的心!
84、中国并不是完全没有进步,不过惰性太大,向前三步又退回两步,所以到如今还是这个样子。
85、记得那年,你家办了嫁妆,我家办了新房,只不曾捉到我这个新郎。这十年来,换了几朝帝王,看了多少世态炎凉,锈了你嫁妆剪刀,改了你多少嫁衣新样,更老了你和我人儿一双。只有那十年的陈爆竹,越陈便越响。
86、若有人骂北大不活动,不要管他;若有人骂北大不热心,不要管他。但是若有人说北大的程度不高,学生的学问不好,学风不好,那才是真正的耻辱。
87、真正的个人主义在于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个东西。有时候,我觉得这个世界就好像大海上翻了船,最要紧的是救出我自己。救国需从救出你自己开始。
88、有一种人,深处社会最底层,却关心国家大事?谁能告诉我为什么...
89、只有今日做明日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做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作儿女长大的准备.....
90、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豁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
91、最 高的政府,使下面的人仅仅知道这个政府。另外一个本子把这句话多加了一个字,作“太上下不知有之”。就是说:上面有个政府,下面的人民还不知道有政府的存 在。下面又说:“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就是,比较次一等的政府,人民亲近他,称誉他;第三等政府,人民畏惧他;第四等政府,人民看 不起他。
92、中 国社会最爱专制,往往用强力摧折个人的个性,压制个人自由独立的精神;等到个人的个性都消灭了,等到自由独立的精神都完了,中国社会自身也没有生气了,也 不会进步了。中国社会里有许多陈腐的习惯,老朽的思想,极不堪的迷信,个人生在社会中,不能不受这些势利的影响。有时有一两个独立的少年,不甘心受这种陈 腐规矩的束缚,于是东冲西突想与中国社会作对。
93、主义的最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从此用不着费心力去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法了。
94、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
95、为什么要反对调和呢?因为评判的态度只认得一个是与不是,一个好与不好,一个适与不适,不认得什么古今中外的调和。调和是社会的一种天然趋势。人类社会有一 种守旧的惰性,少数人只管趋向极端的革新,大多数人至多只能跟你走半程路。这就是调和。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趋势,用不著我们来提倡。我们走了一百里路, 大多数人也许勉强走三四十里。我们若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就一步都不走了。所以革新家的责任只是认定“是”的一个方向走去,滴回头讲调和。社会上自然有 无数懒人丑夫出来调和。
96、社 会是种种势力造成的,改造社会需要改造社会的种种势力。这种改造一定是零碎的改造,——一点一滴的改造,一尺一步的改造。无论你的志愿如何宏大,理想如何 彻底,计划如何伟大,你总不能拢统的改造,你总不能不做这种“得寸进寸,得尺进尺”的工夫。所以我说:社会的改造是这种制度那种制度的改造,是这种思想那 种思想的改造,是这个家庭那个家庭的改造,是这个学堂那个学堂的改造。
97、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98、给即将步入社会的自己的三种防身的药方: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第三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你得有一点信心。”
99、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
100、平常人对于种种事体,往往存着一种成见。比方娼妓问题和纳妾问题,我们对于它们,都存着一种道德的或宗教的成见,所以得不着其中的真相。真相既然不能得着,那解决底方法也就无从下手了。人物资料
胡适,著名学者、诗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著闻于世。
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本科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陆续发表一些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A.都德、G.de莫泊桑、挪威H.J.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原想20年不谈政治的态度。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都属政治性刊物。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8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