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 木兰花_木兰诗中抒情议论的句子
赏析
这是一首写闺中思妇离愁别恨的词。上片侧重从思妇情思追踪行人角度抒情;下片变换视角,侧重从思妇自身处境的角度描写思妇秋夜难眠,独伴孤灯的愁苦。全篇突出一个“恨”字,层层递进,深沉婉约。把一个闺中独居的女子在爱人离别后的凄凉悲愁以及对杳无音讯的无情之人的怨恨,刻画得淋漓尽致。 木兰花慢·中秋新河魏了翁 木兰花慢中秋新河
正秋阴盛处,忽荡起、一冰轮。甚汉魏从前,才人胜士,断简残文。都无一词赏玩,更拟将、美色似非伦。此意谁能领会,自夸光景长新。得阴多处倍精神。俗眼转增明。向大第高楼,痴儿_女,脆竹繁_。此心到头未稳,莫古人、真不及今人。坐看两仪消长,静观千古浇淳。
毛泽东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作者:毛泽东
原文: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注释:
1、减字木兰花:词牌名。
2、广昌:江西南丰县南,抚水上游西北岸。 3、漫天:满天。 4、情更迫:发表时原作无翠柏,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改为情更迫。大关:指险要关隘。 5、赣(gn)江:江名,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源章水出自广东省毗连江西南部的大庾岭。 6、吉安:现为市,在江西中部,赣江西岸。翻译:
天全白了,
大军在雪中前进,心情迫切。 头上是峻岭, 狂风漫卷红旗越过关山。此行将去何方?
赣江畔风雪正迷乱。 命令昨日已下达, 十万工农武装就要直取吉安。赏析:
上阕描写行军的场面。起句漫天皆白全景展现了恶劣的行军气候。漫、皆二字,充分写出了降雪之大。雪里行军情更迫用自然困难与心情的对比,拉大反差,突出了情更迫,写出了行军人内心的焦急,使人感到了行军步伐的不断加快,表现出行军队伍对困难的藐视。在大雪之外还有困难,高山、风、大关都挡在面前。然而红旗意象的出现,展现了红军队伍翻山越岭的动人画面,表现出红军战士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下阕回答行军的任务。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站在雩山向吉安望去,只能看到赣江那边风雪迷漫,可见雪还在下,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写得既真实又形象。命令昨颁露出底牌,令人眼前一亮:十万工农下吉安。原来是十万之众的各路大军要一起会攻吉安。这时,作者不仅回答了行军的目标任务,而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因为是十万人争相进军,所以要想不落人后就要快走快走再快走。这里一个下字,加强了工农武装力量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必胜的信念。
纵观全词,意境壮阔,感情豪放。特别是行、过、下三个动词的运用,串起了整个事件的开始、经过、结尾,使动词的独立性与连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
毛泽东作词,一般先将美丽的大自然描绘在面前,然后再将重大的历史事件放在这个壮美的环境之中,从而营造出极为和谐的诗歌意象和典型的文学形象。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李清照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赏析】 这首词作于建中靖国年间,其时词人与夫君赵明诚新婚燕尔,心中充满对爱情的热情挚着。全篇截取了作者新婚生活的一个侧面,显示她放纵恣肆的独特个性。 上片主旨是买花。宋朝都市常有卖花担子,一肩春色,串街走巷,把盎然生趣送进千家万户。似乎小丫环入报以后,女主人李清照随即作了吩咐,买下一枝最满意的鲜花。整个上片便是截取了买花过程中最后一个画面,所写的便是女主人公手执鲜花,满怀深情地进行欣赏。春欲放三字,表达了她对花儿的由衷喜爱,其中春字用得特别好,既可以指春色、春光、春意和春天,也可以借指花儿本身。春 字境大,能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联想。下面泪染轻匀二句,写花的容态。这花儿被人折下,似乎为自己命运的不幸而哭泣,直到此时还泪痕点点,愁容满面。着一泪字,就把花拟人化了,再缀以轻匀二字,便显得哀而不伤,娇而不艳,其中似乎渗透着女主人对它的同情与爱抚。前一句为虚,出自词人的想象;后一句属实,摹写了花上的露珠。犹带彤霞晓露痕,花朵上披着彤红的朝霞,带着晶莹的露珠,不仅显出了花之色彩新鲜,而且点明时间是清晨,整个背景写得清新绚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新婚的欢乐与甜蜜。 下片主旨写戴花。首先,作者从自己一方说起,侧重于内心刻画萋。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活画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好胜甚至带有几分嫉忌的心理。她青年妇女中,本已感到美貌超群,但同犹带彤霞晓露痕的鲜花相比,似乎还不够娇美,因此怀疑新郎是否爱她。这里表面上是说郎猜疑,实际上是她揣度郎心,曲笔表达,轻灵有致。同上片相比,前面是以花拟人,这里是以人比花,角度虽不同,但所描写的焦点都是新娘自己。接着二句,是从人物的思想写到人物的行动。为了争取新郎的欢爱,她就把花儿簪鬓发上,让新郎看看哪一个更美。然却终未说出谁强,含蓄蕴藉,留有余味。云髻斜簪,丰神如画。这里李清照,写出了一点闺房的乐趣。 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爱美情和好胜的脾性。可谓达到了乐而不淫的艺术境界,全词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首独特的闺情词。辛弃疾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作者: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
对别酒, 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 十分好月, 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 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 夜深儿女灯前。征衫,
便好去朝天, 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 留教视草, 却遣筹边。 长安, 故人问我, 道愁肠殢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 醉来时响空弦。注释:
1、范倅:即范昂,滁州(今安徽滁县)通判。倅,副职。
2、莼:指莼菜羹。 3、鲈:指鲈鱼脍。 4、儿女:有二义,一指青年男女。一指儿子和女儿。此处当指作者。 5、朝天:指朝见天子。 6、玉殿:皇宫宝殿。 7、夜半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源自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8、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9、筹边:筹划边防军务。 10、殢酒:困酒。翻译:
我感到人生衰老,早年的情怀、趣味全减,
面对着送别酒,怯惧年华流变。 何况屈指指计算中秋佳节将至, 那一轮美好的圆月,偏不照人的团圆。 无情的流水全不管离人的眷恋, 与西风推波助澜,只管将归舟送归。 祝愿你在这晚秋的江面, 能将莼菜羹、鲈鱼脍品尝, 回家后怀儿女团取在夜深的灯前。趁旅途的征衫未换,正好去朝见天子,
而今朝廷正思贤访贤。 料想在深夜的承明庐, 正留下来教你检视翰林院草拟的文件, 还派遣筹划边防军备。 说都故友倘若问到我, 只说我依然是愁肠满腹借酒浇愁愁难遣。 遥望秋天的云霄里一只落雁消逝不见, 我沉醉中听到有谁奏响了空弦!赏析: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即景怀古,借古人寄怀。千古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流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雨打风吹、斜阳草树,沧桑感喟,吊古幽思,贯注行间。想当年三句,镜头由历史陈迹转向盖世英雄。健笔勾勒,生气虎虎,与南宋萎靡怯懦,反差极大。呼唤英才,正为济世而图功。下片以古鉴今,折转到现实,表达自己献身恢复雄心。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中原,梦想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先引述刘宋北伐教训,提醒当局审慎筹划。次追忆当年抗金往事,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以此激励人们挽时艰,再顾望淮北平静气象,而今侵略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噪,社鼓喧闹,暗示倡导恢复势在必行。最后借廉颇自况,抒发未能实现抱负的感慨,当时作者已66岁高龄了,南归也已四十三年,可朝廷昏庸,王佐无人,不是和议投降,就是轻敌误国,国事糜烂,金瓯残缺,自己壮志难酬而老无为,怎不令人悲愤。词由怀古到议今,所有史事无不扣紧京口,关联现实,用事虽多,熔裁有方,浑然一体。
让古诗绝句涵养我们的心灵吧!为我们迎接人生的更多挑战提供更多的力量,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木兰诗中抒情议论的句子,请您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