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_读后感结尾唯美句子
25、人生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吧我忌讳说我的故事,我受伤的故事,本已愈合的伤口被人一次次的撕裂会很疼,很疼每个人,每个家庭不是都经历过淡淡的悲喜交加?我不要别人的怜惜,我讨厌自以为是的哀戚.
26、这是牛,每天要挤它的奶;要把奶煮开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27、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28、人不是该死的时候死的,而是能死的时候死的.
29、预感总是倏然来临,灵光一现,好像一种确凿无疑的信念在瞬间萌生却无从捕捉.
30、这时,一种神秘而重要的东西在他心中兀然出现,使他完全脱离了现实,浮游在往事的回忆里.
百年孤独读后感
读《百年孤独》的时候,我十九岁.年纪不算小,,但还是有点幼稚,,因为李伟老师我接触了这本书,也因为这本书而感受多多..希望大家都能看下这本书.以下就是我的感受.
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无数的倒叙、插叙给弄晕了,根本不解其义;读第二遍的时候,我把七代人进行了排列,终于使书中的人物对号入座;读第三遍的时候,我连同《百年孤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进行了了解,于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为作者,为书本,为拉丁美洲.20年来,我在孤独中体会其中的孤独,并饱受折磨.为了排遣孤独,我不断地向我的朋友推荐《百年孤独》,分享孤独,理解孤独.
孤独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拉丁美洲几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历程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作者着书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众要团结起来,走向文明,走向开放,走向繁荣.
孤独是自闭的.《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文明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惜的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死了,连同马贡多的文明.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于是,书中结尾是:那个长猪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
孤独是需要反省的.读完书本,掩卷深思.《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着书的涵义无疑是深远的:他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摆弄的正确途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无论是文章架构,还是内容选择;无论是叙述方式;还是表现手法;无论是典故引用,还是故事编排,无不采用其极,令人匪夷所思.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可谓是眼花缭乱.作者的匠心独运,文章的跌荡起伏,俨然是对读者最大挑衅.在不可思议的奇迹中,在现实交错的生活中,在血淋淋的现实中,在荒诞不经的传说中,使读者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进而理解孤独的本义,理解《百年孤独》的奇特.
孤独是需要摒弃的."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是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照《百年孤独》的现实与背景,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由此,我们想起了晚清政府闭关锁国以至惨遭蹂躏的结局和新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而重新崛起的历程.《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完成巨着后曾有一个夙愿:希望一百年孤独的历史永远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但愿,作者的苦心和夙愿梦想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