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摘抄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祝福短语 > 节日祝福

李商隐 寄令狐郎中_七夕寄相思的诗句

2021-10-05节日祝福

(其二)

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分之一强的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义,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手法,将其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相对于一般诗人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李商隐的诗作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说,回顾以往的朝代,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腐败会使国家灭亡,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

第二句是两个典故,第一个是琥珀枕,南朝一个皇帝在四处征战的时候得到一个非常名贵的琥珀枕,但他将琥珀枕捣碎了给战士敷。第二个是齐桓公,当年齐桓公和另一个君主相遇,那个君主有很多车,每一俩车都有一颗非常大的珍珠,那个君主为此非常自豪视之为奇珍,但齐桓公说他有人才,那才是他的宝物。这一联是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第三句也是两个典故。青海马是指能担当军国大事的人才,蜀山蛇指亡国的祸胎(当年蜀国因为五壮士拔蛇而蜀路开,导致了蜀国灭亡),这两句话其实有着国家灭亡也隐隐有天意的意思。义山其实很矛盾,他虽然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但当时是唐文宗很有雄心壮志的,可惜被家奴所制,抑郁而亡,所以义山也无法解释为何国家会走向衰败,所以他只能将其解释为天意。

最后一句的南薰曲是当年舜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几人曾预南薰曲的意思就是没人再听到舜的《南风歌》了,意思便是天下将大乱。苍梧是舜埋葬的地方,翠华是皇帝仪仗中顶上的华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如此衰败,不复当年尧舜之风了。

这首诗,诗人根据历史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在兴亡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李商隐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

李商隐 端居

《端居》

作者:李商隐

原文: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

1、端居:闲居。

2、素秋:秋天的代称。

翻译:

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

我得不到家人音讯,

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

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

顾望四周,

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

不由得心生凄凉。

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

阶前长满了青苔,

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

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

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

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

赏析: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这评语很精到。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试比较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同时,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读者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满腹怅然,亦生怜惜之心。

让古诗绝句涵养我们的心灵吧!为我们迎接人生的更多挑战提供更多的力量,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生日寄语文艺句子,请您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