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的俗语谚语大全_七夕节的谚语诗句俗语
21、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
2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23、纸包不住火,水漫不过桥。
24、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
25、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26、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
27、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28、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29、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结一个仇人拆一座桥。
30、庐山戴帽,平地安灶;庐山系腰,平地安桥。
俗语谚语_俗语大全俗语谚语_俗语大全_
【十八般武艺】十八般武艺源自十八般兵器,多出自文学作品,形容某人武艺高强。最早见于南宋永嘉戏文《张协状元》:十八般武艺都不会,只有白厮打。元代关汉卿杂剧《五侯宴》:孩儿十八岁也,学成十八般武艺。可见最迟到元代,南北都已通用十八般武艺一词。但其包括的内容有各种说法。《水浒传》称十八般兵器是:矛、锤、棒、弓、努、铳、鞭、简、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枪、权。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说是:弓、弩、枪、刃、剑、矛、盾、斧、钺、戟、鞭、简、挝、殳、叉、爬头、锦绳套索、白打(徒手搏斗)。清代有两种并存的说法,一说为矛、锤、弓、铳、弩、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扒:一说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鞭、锏、锤、殳、叉、爬头、锦绳套索、白打。还有九长九短的说法。九长是:枪、戟、棍、钺、叉、钩、槊、环;九短是: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皆因出自小说家之口,可谓五花八门,没有定说,以上诸说,可互相参照。也可理解为武艺精通,样样皆能。
【二人转】二人转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形式。流行于东北各地,是以东北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莲花落发展而成的,已有二百年历史。过去它有蹦蹦戏、大口落子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才定名为二人转。原有三种演唱形式:一是二人对口演唱的二人转;二是一人演唱的单出头;三是扮演固定人物的拉场戏。近来又有发展,增添坐唱、群唱等形式。俗语所谓的二人转主要指第一种,即二人对口演唱的形式。
【二百五】俗语中常用二百五形容有些傻气、言行莽撞的人。它源出多头。一说来自悬赏缉凶。战国时期,身披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暗杀了。齐王非常愤怒,要给苏秦报仇雪恨,可一时又拿不住凶手。于是想出一妙计,使人将苏秦的首级悬于城门,出告示云:苏秦是个大内奸,谋刺者乃为齐国除了一大害,当赏黄金千两!告示一出,立马有四条汉子到宫中声称:我等杀了大奸苏秦。齐王问有何凭据。各人都慌编了一套理由,急于领赏。齐王说:果勇士也,千两黄金你们如何使得?众答:我们算过了,四人平分,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斩了! 二说来自银两。旧时银子五百两为一封,二百五为半封,谐音半疯,故而对于不通事理、言行鲁莽的人称为二百五。三说来自古币铜钱。宋元时期,市井言某人装疯卖傻日半吊子。原来古时的铜钱中间有孔,为了便于携带和交易常用绳子串起来,一千个铜钱为一串,俗称一吊,也叫一成。不满一千者称不够成。凡满五百个为半吊,也称半成。后遂用半吊子或半成来形容那些智力发育不全、一知半解却又装懂的人。后来,又因五百的一半是二百五,二百五还不如半吊子,连半成都够不上,人们便干脆把不够成的人由半吊子又戏称为二百五。四说来自官员仪仗。唐朝长安的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两员,但长安百姓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杆子。今天,二百五与二杆子都是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五说来自赌博。旧时赌具牌九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的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二百五。
【二十四孝】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的二十四孝就是中华孝道的典范和样板。那么,它始于何时,都包括哪些内容呢?二十四孝在历史上曾有不同的版本,但不同版本重合的比例相当高。在现在流行的版本中,共包括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这二十四个故事,涉及的人物则有帝舜、郯子、老菜子、子路、闵损、曾参、汉文帝、董永、江革、黄香、姜诗、丁兰、郭巨、杨香、蔡顺、陆绩、王裒、孟宗、王祥、吴猛、庾黔、唐夫人、黄庭坚、朱寿昌等二十四人。二十四孝的最后两位黄庭坚和朱寿昌都是宋代人,所以,这个版本的写定不能早于宋代。一般认为,二十四孝是由元代的郭居敬辑录,并且每个故事都赋诗一首,作为课训童蒙的教材。不过,根据最近的研究,二十四孝至少在北宋中期就已经形成,甚至可能要到唐代。在宋代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以孝子为主题的壁画或砖雕,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不仅如此,保存在敦煌的唐末写本中,已经出现了二十四孝的名目,其中甚至包括释迦牟尼。看来,二十四孝故事的流传不是一两个人的有意创作,而是由来已久的一种文化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