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摘抄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祝福短语 > 节日祝福

关于雨的谚语/俗语_七夕节的谚语诗句俗语

2021-10-25节日祝福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是经常用到的一句俗语,意思是高人之外有高人,多用于批评告诫那些自以为高明的人。它源自于《敦煌曲何满子四首》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它告诉我们,当我们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很出色、很优秀,但也不要骄傲,更不要自满,因为这个世界很大,到处人才济济,很可能有人比我们在这方面更出色,更优秀。体育比赛中的一流高手,常有被名不见经传的人打败。所以,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就算在一定范围内很优秀了.但还要想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应该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才是聪明人所为。别人就是一面镜子,用别人的长处,照看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此俗语初为鸟瘦毛长,人穷志短,比喻人到穷困之时,再也无计可施了。此典出自《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常言道鸟瘦毛长,人穷志短,只得聚来十多个村童教书写仿,渐渐粗茶淡饭,习惯了,绝不想分外受用,又常被春儿数说,追思往事悔之无及。如此苦熬十五年。 说的是扬州城外曹家庄有个富人的公子叫曹可成,人才出众,是个监生。可他不会持家,挥金如土。他看上了本地妓女赵春儿,偷偷将父亲家产抵押换钱,用五百两银子为赵春儿赎身。曹父一死,债主逼债,把曹家田房尽行盘算光了。曹公子只得在坟堂安身。赵春儿看他可怜,与他些银子,他又被闲汉们哄骗一空。没得饭吃,他才想到鸟瘦毛长,人穷志短,只得聚童教书,换些粗茶淡饭后赵春儿看他真有悔过之意,将埋藏在地下的千余银挖出供他求官。因他饱历世故,深知甘苦,宦声大振,直升知府,重整了曹家家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此语的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永远没有过失?语出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讲述的是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决定劝谏晋灵公。晋灵公心不由衷地说:我已经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听他这样说,便说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俗语比喻观察人要看他的实质,不能以貌取人。典出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翁独占花魁》。古时候,一个年轻人叫秦重,他痴情一个叫花魁娘子的妓女,她本是一个苦命人,却被妓院视为摇钱树,要十两银子才能宿一夜。秦重是个卖油郎,本钱只有三两银子,有什么办法才能接近她呢?只有拼命攒钱。一年有余,他便有了一大包银子,于是走到对门银铺里,借天平对银。他的银成锭的很少,散碎的就很多。银匠是小辈,没见过什么世面,见了这么多银子,心中很是吃惊,想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慌忙架起天平一称,不多不少,刚刚十六两。秦重如愿以偿,花魁娘子感激他的痴情,跳出火坑,嫁给了秦重,成了一对恩爱夫妻。

【大夫】我国北方称医生为大夫,南方则称郎中。这种称呼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唐末五代时期,朝政腐败,战祸频繁。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甚至把国家的官职拿来卖钱,致使官衔泛滥。当时,以官名相互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比如叫读书人为相公,称工匠为待招,卖茶人叫茶博士,当铺老板叫朝奉,有钱人叫员外。这既反映了当时卖官鬻爵的混乱,又反映了人民对那些封建官职的藐视,几乎社会上任何一个职业都可以用一个相应的官职名称来称呼。医生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谁都离不开,因此人们就用官职中品级极高的大夫、郎中来称呼他们。但是,医生称大夫真正的起始则在我国宋代。大夫在古代也是一种官职,自周至唐都有。到了宋代,医官也开始设置大夫官阶。医官中最高级的是大夫,其次是郎中,再次是医效等。后人因为大夫是医官中最高的职位,所以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这一称谓沿用至今。

【大腕】大腕是近几年才流行的,原来词书中设有,新出版发行的《当代汉语新词词典》解释为:大腕又称大牌,指名气大,实力强的明星巨匠。大腕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腕,据词典解释即臂下端与手掌根相连可以活动的部分。说白了就是手腕。显然,此腕非大腕之腕。 大腕应来自大万或大蔓,因为音谐意同。 大万或大蔓本来是江湖艺人们的专用语言,或者说是江湖隐语。按照旧时走江湖的规矩,蔓和万是对姓的代称。比如,通报姓名来历为报万(蔓)儿,称成名或显扬名声为扬名立万(蔓)。蔓是本字。 蔓本指蔓生植物的长茎,具有延伸、攀附之意,蔓有粗细长短之分。粗长强壮的自然是大蔓儿。而社会上的姓氏宗族也有大小、强弱之别,所以将。蔓移用过来,强大有名望者就称大蔓儿了。但是,传到后来大万(蔓)作为名人代称,常常使人摸不着头脑,于是又把代表人的力量输出的腕借来,因蔓腕谐音,牵强附会地演变成大腕。这样传来传去就成了如今的腕儿或大腕儿了。如当今社会的大腕很多,什么影视大腕儿、足球大腕儿、房地产大腕儿、汽车大腕儿等等。

【大丈夫】大丈夫指有志气或有作为的男子。但是在古代真正能称为大丈夫的不多,因为它的标准实在太高。大丈夫一词源出战国时期的亚圣孟子,能被孟子看上眼的才有资格称得上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孟子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景春讨论大丈夫的对话。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景春认为,说到大丈夫,只有张仪、公孙衍这样的人才可当之无愧。张仪和公孙衍两人,一连横,一合纵,相当程度上左右着战国时期的天下大势。由于以上二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有一言九鼎的作用,因此景春由衷地佩服这两个人,称之为大丈夫。对景春的说法,孟子立场鲜明地坚决予以驳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张仪、公孙衍这样的人不配称为大丈夫,他们展现最多的是小人得志,涂炭生灵,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忘记了做人的根本,忘记了自己的衣食父母,是数典忘祖的势利小人。孟子认为只有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正能屈的人才能称为大丈夫。孟子虽然鄙视张仪、公孙衍,但孟子的主张在当时却到处碰壁,不被诸侯采纳,不被看重,而张仪、苏秦等纵横家,却能左右诸侯,发挥着决定天下安危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丈夫一词已由高不可及向有志者都能成为大丈夫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