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个少年有杀意的句子
【泥牛入海】喻一去不复返,毫无踪迹。
【疤丁解牛】比喻对事物了解透澈,做事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对牛弹琴】喻不解风情。
【钻牛角尖】比喻思想固执,自困於绝境。
【初生之犊】以刚出生的小牛什麼都不怕来比喻初出社会的人,遇事不怕难、不怕恶势力。
执牛耳:古代诸侯歃血为盟,主持盟会者割牛耳取血,放在盘内,让参与盟会者分尝。
因此称执盘者为“执牛耳”。
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羞以牛后:牛后:牛的肛门,比喻从属的地位。
指不愿处在从属地位,为人牵制。
亡羊得牛:亡:丢失。
丢失了羊,得到了牛。
比喻损失的少,得到的多。
庖丁解牛:庖:厨师。
解:解剖。
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亦作“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牛头不对马嘴:比喻两不相合。
亦作“驴头不对马嘴”、“驴唇不对马嘴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牛后:指牛肛门。
比喻宁愿在小范围内独立自主,发挥才能,不愿在大范围内受人支配。
悬牛头,卖马脯: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挂着招揽生意的是牛头,而实际上卖的是马肉。
比喻用假货色骗人,名不副实。
亦作“悬羊头,卖狗肉”、“卖狗悬羊”、“挂羊头,卖狗肉”、“羊头狗肉”。
犀牛望月:犀牛的角长在鼻子上,以致视野不开阔。
比喻对事物的观察不周全。
牛郎织女:两个星座名。
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织造云锦。
因私嫁牛郎触怒天帝,责罚两人分离,隔在银河两侧,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夜才得一会。
比喻夫妻长期分离。
老牛舐犊:舐:舔。
犊:小牛。
老牛舔小牛。
比喻父母对儿女的慈爱。
九牛二虎之力:比喻非常大的力气 汗牛充栋:汗牛:使牛出汗。
充:装满。
栋:房屋的脊檩,借指房屋。
用牛运书,牛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
形容藏书或著述极多。
亦作“充栋汗牛”、“栋充牛汗”、“汗牛塞屋”。
风马牛不相及:风:畜类两性相追逐。
及:碰到。
两方距离很远,马、牛不同类,两性相诱也到不了一起。
比喻事物毫无相干。
亦作“风马不接”、“风马牛”、“风马无关”、“马牛风”。
对牛弹琴:比喻说话不看对象,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
也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
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
卖剑买牛:卖掉刀剑去买耕牛。
指改业从事农耕。
九牛一毛:从许多头牛身上拔下一根毛。
比喻极为轻微渺小,不值一提。
亦作“九牛一毫”。
从许多头牛身上拔下一根毛。
比喻极为轻微渺小,不值一提。
亦作“九牛一毫”。
呼牛呼马:把我叫作牛,我就当牛;把我叫作马,我就当马。
本为道家的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
后比喻不论人说好说坏,自己绝不斤斤计较。
亦作“呼马呼牛”、“呼牛作马”、“呼牛也可,呼马也可”。
割鸡焉用牛刀:焉:怎么,哪里。
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小事不必用大的力量去做。
亦作“焉用牛刀”、“杀鸡焉用牛刀”。
诗词: 1.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
少年行 王维 (其三)每句话的意思少年行四首·其三 作者:唐·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译文:一少年能同时使用两。
左右开弓。
外族入侵的骑兵一层层地围过来,他却只当没有这回事一样。
(这一少年)侧着身子坐在马鞍上,把弓箭调配好,箭射出去,敌方的许多头目纷纷落马。
【注释】①擘:以手。
雕弧:有雕饰彩画的弓。
②偏:正,恰。
白羽:用白色羽毛做箭羽的箭。
③五单于::“(匈奴)诸王并自立,分为五单于,更相攻击。
”【赏析】 这首诗写少年的勇武杀敌。
诗人将主人公置于孤危险恶的战争情势之中。
“虏骑千重”指敌人大军压境,形成包围之势;“众敌酋倾巢出动,来势汹汹,企图以优势兵力取胜。
而少年以“一身”对“千重”之敌,竟能左右驰突于敌阵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且能擒贼先擒王,将凶蛮剽悍的敌酋“纷纷射杀”,其过人的胆略和武艺已分明可见。
这里把少年写成孤胆英雄,意在突出他的勇冠三军、战功卓著。
诗的一、三两句,以特写镜头为少年英武矫健的身姿写照:“擘两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开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马功夫娴熟,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调白羽”则是善于在运动中瞄准目标,箭无虚发。
二、四两句,从对方着笔来反衬少年的艺高胆大。
敌我双方的力量愈是悬殊,也就愈能表现主人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而这种气概,又正来自于其置生死于度外的献身精神。
这样,这首诗就和上一首彼此呼应,并为下一首写张本。
诗中所出现的雕弧、金鞍和白羽,均是以着色之笔略加点染,本来是爱其人而及其物,这里的物又为人增色,人与物原不妨是互相辉映、相得益彰的。
盛唐诗人每喜表现,如自称“弯弓绿弦开,满月不惮坚。
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
”()杜甫自述“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鸧。
”()则称赞他的一位族弟说:“读书复骑射,带剑游淮阴……席帆聊问罪,卉服尽成擒。
”()等等。
这些都可看作是诗中理想形象的现实依据。
【作者介绍】 (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