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摘抄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祝福短语 > 节日祝福

童年趣事名人名言40条

2021-07-02节日祝福

22.好久不见,思念情切。我们的友谊如省略号,虽然过程中有省略,但情义连绵不绝。愿我的问候如感叹号,为你将快乐好运定格。

23.曾经稚嫩的心灵已变得成熟,曾经娇小的幼苗已长成小树。成长的过程中,变了许多,也忘了许多,但那些充满童趣的话语和事情,依然铭记在心。

24.事让我 开心 ,让我 回味 无限,让我难已忘怀。它在我的影象大门里 留下 了一道 完善 的 回忆 。

25.想念是涩涩的甜蜜,寄一份心情给你,捎去我的惦记,一个人在外好好爱惜自己,不管距离多远,我对你想念不变,一切顺意平安。

26.风儿敲门时,是我托它捎去的想念;月儿在云层里透出的笑意,是我告诉你我的甜蜜;想着你,是我每天开心的源泉,愿你也想着我

27.童年是梦,梦出外婆的桥;童年是桥,之后将来的路;童年是路,使我们阔别童年。

28.童年的生活,已经太遥远了,但回忆起来却倍感亲切,距离增添了人生的魅力,空间展现了思念的久远。我一遍遍地深情回想,一次次地忘情追忆,似乎又回到了童年。童年的酸甜苦辣,童年的悲欢离合,童年的欢声笑语,童年的轻盈脚步不时在脑海的天空里弥漫。是啊!时光如果能够倒流,岁月如果能够停止,那该有多好啊!这样我就可以回到那个梦牵魂绕的小沙河洒满童年汗水与欢乐的长城口了。那是我洒满童年趣事的故乡啊!

29.那纯洁的白云是我们欢乐的过去,那湖水的丰盈是我们蓄满的真情,那空气中激荡着的,是我们露珠般闪烁的笑声。

30.童年像一块调色板,不停地调呀调,调出我的五彩记忆:童年像一块魔方,轻轻地转呀转,转出我的喜怒哀乐。

31.童年,人生的出发点,梦一样美好的回忆;童年,像一条船,装满了玩具,装满了糖果,也装满了欢乐,叫人回味无穷。

3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分) 有书赶紧读 黄以华 ①曾有报纸说,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能等”的文学选集。说其“不能等”,是因为 它是用特制墨水印刷,再用塑料袋密封。拆封后 至 个月,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后就开始 逐渐消退,最后变成不着一墨的笔记本。出版商以此提醒读者:有书赶紧读!看了这个消息, 我从心底敬佩出版商的良苦用心,也由此想到更多。 ②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只有借别人的书,有了还书期限的限制,有了外在的压力,才会 有动力去读完一本书。如果是自己的书,什么时候都可以读,没有了压力,人便会变得懒散

33.阅读周云龙的《有一种精神叫专一》,完成小题。 ①“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子》中的这一名句,现代科学也给出了解释, 即大脑两半球的连接机制无法同时向左右手分别传达 “画圆”和“画方”的命令。无数事实表明, 用心不专,什么事也办不成。相反,只要专一,精卫可填海,愚公能移山。 ②屠呦呦就是滴水穿石的典型。 年里,除参加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 乎没有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母亲抚养,即便得了 中毒性肝炎也还在充满乙醚气味的环境下工作;从 多种中草药制剂中提取,历经 多次鼠疟筛选,经历了 次失败,最终提取了关乎上百万生命的青蒿素。屠呦呦的事业轨 迹,仿佛在提醒人们,无论是拉斯克奖,还是诺贝尔奖,都只是评价手段,最重要的是 【甲】。 ③诚然,“不专则不能”,但为什么一些人跨界照样成功?秘诀无他,还是专一。专业是社会 分工的结果,而专一则是一种精神状态。如果说专业是身体上的不同器官,那么专一就是流

34.童年趣事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完,像大海的浪花一样美丽迷人。回忆过去,连我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嘿嘿傻笑。

35.童年似流水一样的已往, 韶光 是不老的,老的是人。走在 时间 里的人,于骚动的 世间 ,忙繁忙碌着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混迹于人群中 失去 本身,再也找不回本来的容貌了。

36.知了的鸣唱在树影间盘旋,飞鸟的身影在阳光中翩跹,蓝天白云诉说着我的思念,炎热季节升腾起祝福火焰:愿快乐将你长久炙烤!

37.六年前,我还是一个幼稚无知的孩童,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母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六年中,在母校里教给了我文化知识,让我象一块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给我以不断知识的滋润,品德的熏陶;你也教给了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学会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忍让,什么是大度;六年了,母校给予我的实在太多太多,恩情似海,我们怎能轻易忘怀?

38.童年的美好回忆就像沙滩上的贝壳,捡也捡不完,数也数不清。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最让我回味无穷的就是朋友之间的友谊。

39.各有各的烦恼,各有各的快乐,各有各的艰辛,各有各的甜蜜,各有各的苦涩,各有各的悲伤,各有各的幸福,各有各的风景,各有各的道路。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活法也不一样,何必去羡慕别人的生活,何必去复制别人的日子。爱己日,愿你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

40.如果阿根廷这家出版商策划图书时有这种用意,那简直有种与读者心理博弈 的味道了。尽管如此,这种良苦用心只可理解,却不值得效仿。毕竟图书是传承 文明的工具,大家都去出版“不能等”的图书,这个工具就有可能丢失,如果是这 样,损失就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