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经典名言_生日快乐的经典名言
巴菲特发现运用费雪的方法,详细了解企业,再结合格雷厄姆所传授的定量分析的规律,便使自己能够做出明智的投资决定。因此,巴菲特形成了自己的投资策略,即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雪。事后,巴菲特说:如果我只学习格雷厄姆一个人的思想,就不会像今天这么富有。
巴菲特鼓励所有的投资人认真阅读和学习格雷厄姆和费雪的著作,但同时,他又叮嘱道:阅读格雷厄姆和菲利普费雪的著作,阅读公司年报,但是不要去理会里面那些带有希腊字母的公式。众所周知,公式具有普遍性,适合于解决同类关系的所有问题。但现实是,一种面试技巧不可能适合所有的面试官。所以,巴菲特认为不能照搬公式,而应该结合具体情况,思考制定出策略。
年轻人当前生活在一个快速多变且充满危机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这种状况就像斯宾塞约翰逊在《谁动了我的奶酪》里所讲的那样,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如果这时候我们完全地相信书本,很可能让思维越来越偏激,被变化的时代抛弃。
因此,巴菲特忠告年轻人要保持一颗思辨的心。书是教导我们知识的载体,在阅读时,年轻人要对其他人的著作或理论大胆怀疑,小心论证,摆脱本本主义,进而才能跳出局限,开拓新的知识领域。
中国的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就是一个懂得批判书籍的人。在民国时期,中国史学界的研究方法大多都还是以发掘故纸,从旧有的诗书典籍中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为主。面对这种情况,傅斯年认为,旧有的诗书典籍也是人写的,既然如此就难免产生受主观因素影响出现曲笔、纰漏、断章取义等现象,那就不应对旧有典籍全盘接受,而是应该用一种怀疑审视的眼光去看待它们,最好要有实物实地的验证。
对于如何变成一个不迷信、有思辨心的年轻人,巴菲特给了我们启示,那就是多读。
为什么这么说?德国有句谚语: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这句话不是真理,可的确符合事实。现在,年轻人满怀希望,进取心强,求知心切,但由于经验不足,思维不周,盲目信书,结果受骗的也不少。相反的是,知识渊博的人见解比较深刻,思虑更加周密,而且,对事物发展的预测性也比较正确,能大大减少人生的弯路。
因此,年轻人在专业的同时,也要逐步扩大知识面而走向广博。比如,从看一个人的观点,到阅读与其观点相反的人的著作。再比如,学理科的,可以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可以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久而久之,接触面宽,了解的问题便多,于是就越看越有趣,越有趣就越想看,成了良性循环。这样,知识之球便越滚越大,我们对于事情的真相也会越来越清楚。
一个公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种面试技巧不可能适合所有的面试官。
年轻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不可盲目相信书籍或理论,应该有一颗思辨的心,辩证地去看待你的所知所学。
【忠告精华】时代在变化,每个年轻人都面临着与过去不同的挑战。他人的哲学或理念,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越是渴求真理,年轻入就越是应该辩证地去学和思。
【一旦停止学习,世界就会从你身边呼啸而过】
每晚睡觉的时候都要比起床时更聪明!
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在指出巴菲特的成功时说:巴菲特的成功是多因素合力的结果,但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持续学习。从很多方面讲,沃伦在七八十岁时比年轻时更善于学习。而如果个人不停学习,就会拥有极大的优势。
芒格评价巴菲特的话,恰恰符合1万小时定律。所谓l万小时定律是说,一个人的技能要达到世界水平,他的练习时间就必须超过10000小时。
任何行业都不例外,无论你是篮球运动员、作曲家还是小偷。仔细算来,1万小时相当于每天练习3个小时,或者每周练习20个小时,约持续10年。
这有点像我们老话里说的十年磨一剑。
事实上,巴菲特的人生的确是一部持续学习的历史:他7岁对股票感兴趣,8岁开始阅读父亲关于股票的藏书,10岁时读完了奥巴哈当地图书馆有关股票的书籍,11岁购买人生第一只股票,19岁阅读格雷厄姆的《聪明投资者》,找到了自己正确的投资方向,20岁时就读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正式拜格雷厄姆为师。到了25岁,创立合伙企业时,巴菲特已经研究股票投资18年,实际投资股票的经验15年,可以说,远远超过1万小时,已经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准。从那时到今天,巴菲特一直紧跟时代学习,并进行投资,所以他才能经历数次金融危机的考验而屹立不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