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摘抄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动态说说 > 心情说说

中华经典语录_成长伤感语录经典语录

2021-09-22心情说说
中华家训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勤劳善良的中国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悠久的中华古文化,具有比血缘更强的凝聚力,它把全世界的华夏儿女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

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古代,家训是古人向后代传授修身、治家、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和名门望族往往都有教子和治家的文字流传于世。尽管古代家训有一些内容带有封建伦理色彩,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如修身励志、持家治学、敬业报国等,这些家训为后人留下的成果,极富有形象性、哲理性和针对性。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仍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远古时期,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在国家不稳定和国法不明晰的时候,家训便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生存法则,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章制度来约束家族中人,这样看来,家法便是家训的最初渊源。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家教的作用,如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详。历史上的许多名臣都留有家训,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还有许多形式的家书、教子诗等。在这些历朝历代的著名家训家规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与美德,都在被一代一代的后世子孙所传诵。

北齐人颜之推,为了告诫子孙不可妄自菲薄、骄逸怠惰,同时也希望后代能光宗耀祖,于是洋洋洒洒写下二十篇,约四万多字的《颜氏家训》。这本家训在后来的一千多年里被经久传诵,被后世尊为家训的鼻祖。颜之推的苦心没有白费,颜家子孙果真争气。他的孙子颜师古是唐朝注《汉书》的大学问家,后来又出了个大书法家颜真卿。到了汉初时期,随着朝代的演变,家训著作也日渐丰富起来。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的治家良策,也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

纵观家训的内容,大致重点有如下几类:

一、修身处世

宋代的朱熹非常重视修身的重要性,认为: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王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丕可不慎哉!朱熹还曾在《家训》中这样说过: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遵之;不屑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大概意思就是:有大德之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也会敬重他;不肖的人,虽年龄比我大,我也一定会疏远他。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德的重视程度。

朱熹进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概意思是指不管好事多么小也要尽力而为,坏事多么小也不能为之。切忌认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而忽视小恶,就不拘小节。忽视小恶,任其存在和发展,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大恶。不拘小节也会发展到质变;注意小节,注重细节,才能达到品行高尚。

在清朝,就任大理寺卿的王昶在家规中这样告诫子弟:不要见利忘义,不能有贪心;对待别人,不能有冷漠心、欺诈心,更不能产生私心;待人要心胸宽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二、齐家治家

齐家包括对老人、孩子、妻子、兄弟、仆人的相处之道。再外围是睦族,涉及个人在庞大家族中的关系。除了与亲族相处的道理外,为官之道,志在君国,也是家训中经常提及的,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综观家训内容,不难发现家训中讲孝道的文章很多,还不厌其烦地列举各项实践细节。家训中一再强调,取得功名的子孙要分外谦卑,因为若没有祖先施恩与你,哪轮得到你今天的幸运?同样道理,子孙奋发图强,为的不是彰显个人成绩,而是为了光宗耀祖;多做善事,就能积德以遗子孙。

三、勤俭节俭

《训俭示康》是宋朝司马光的一篇经典名作。在这篇家训中,司马光强调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运气再好的家族,都不可能世代做官,何况最容易败坏先人家业的世家子弟,因此骄奢习气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