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的句子汇总
通感的句子大全篇二:通感例句欣赏
① 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刘白羽《长江三峡》)
把自己在长江三峡中一天航行所看到的美景感受转化为欣赏一曲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乐。 从而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在青山绿水、诗情画意中陶醉和迷恋的感情。
② 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朱自清《威尼斯商人》)
“节奏”一词是音乐术语,专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轻重缓急、强弱长短的现象。 这里却用于说明建筑物色彩的浓淡强弱和位置高低错落的情况,
也是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显得贴切逼真。
③ 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边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朱自清《威尼斯商人》)
句中“酽酽”原指液汁浓,味厚,是味觉;
但在这里指歌声醇厚、悠扬,是听觉。
作者在此用味觉形象表现听觉形象,显得真切生动。
④ 王小玉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润、舒畅,“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生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刘鹗《明湖居听书》) 描写白妞(王小玉)高超的说唱艺术。
说书是一种民间口头说唱艺术,而说唱声音的美是无形体、难以捉摸的,
所以作者选用看得见的景象,经历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感觉,想象得出的形象作喻体, 使读者能借助喻体的实体形象感受声音之美。
在这里,作者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触觉(“象熨斗熨过”)和
味觉(“象吃了人生果”)形象,
形容白妞的歌声圆润悦耳,娇嫩宛转,
给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
通感的修辞手法在此运用得巧妙绝伦,魅力无穷!
⑤ 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以歌声比花香,似乎不合情理,
但细细咀嚼,便觉得这比喻用得实在巧妙。
远去的歌声的“渺茫”正好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香气的“缕缕”、“清雅”与“似有似无”。 作者紧紧抓住了“远处的歌声”和“微风中的花香”似有若无、忽远忽近的共同点, 将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给人以飘忽微妙、新颖奇异的美感的深邃动人的境界。
⑥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江河《星星变奏曲》) 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
以视觉感受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受,
菊花台
词:方文山 曲:周杰伦
你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 勾住过往 夜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 冰冷地绝望 雨轻轻弹 朱红色的窗 我一生在纸上 被风吹乱 梦在远方 化成一缕香 随风飘散 你的模样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躺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 成双 花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 凋谢的世道上 命运不堪 愁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 怕你上不了岸 一辈子摇晃 谁的江山 马蹄声狂乱 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 天微微亮 你轻声地叹 一夜惆怅 如此委婉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躺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 成双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躺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 成双
通感的句子大全篇三:通感
一、通感的概念:
简单说来,通感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觉沟通,导致感觉的转移,因此,也称之为移觉。作为一种修辞,就是使语言增强表现力、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一、通感的机理
任何一种生理现象,决不是空穴来风,都有着相应的生理结构作支撑,通感这一生理现象也如此。人体有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器官,它们的反射活动都有大脑皮层相应的活动中枢参与。大脑皮层相应中枢面积的大小,灵敏度的高低决定相应功能的强弱。比如,女孩子外语成绩往往好些,善于言谈,就是因为其语言中枢往往发达一些。左撇子经常使用左手,据研究左手使用频率高,能刺激右脑的语言中枢,因而使之较为发达,左撇子善于言谈者相应也多一些。男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强一些,数理化成绩整体优于女孩子。小说家、诗人形象思维能力强一些,因此在相关领域成就也大一些。大脑的各个中枢之间,有相关的联络机制,这种联络机制健全、强大,各个中枢沟通的强度、灵敏度也相应要强,所以,有些人富于联想。通感中除了五大器官互相沟通,还有具象和抽象的互相转化,还有潜意识即第六感觉的产生,都与之有关,善于通感和善于辨别通感的人,也与之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