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摘抄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典短句 > 经典句子

通感的句子汇总

2020-05-12经典句子

  下面介绍一些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名句,常被用来举例说明“通感”这种不同感觉在

  大脑中互相沟通交错的现象。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说,这种现象并非文学家的比喻,而有其生理基础。

  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当代生物学》杂志上报告了相关成果。据介绍,通感现象有多种表现,与朱自清“听见”香味相似,有的人可以“看见”声音,即在听到某些声音时眼前会出现某种颜色,还有些人在看到某些特别的数字或字母时眼前会浮现出某种颜色。本次研究的对象就是一些有最后这一种通感表现的人。

  研究中使用了一种磁刺激手段,即对大脑特定部位施加微弱的磁场,观察大脑皮层的反应。结果显示,与普通人相比,那些有通感表现的受试者大脑中的视觉皮层更加敏感和活跃,只需很小的刺激,他们的视觉神经元就会发出相应信号。

  研究人员德温·特休恩说,大脑中与视觉功能相关的皮层特别敏感可能是造成通感现象的原因,相关受试者虽然只看到一些字母或数字,但其视觉皮层被激起了关于颜色的反应。

  本次研究还显示,这种通感能力的大小是可调节的。通过对大脑相应区域施加特殊的电流,可以改变这些区域中大脑皮层的敏感程度。如果把大脑皮层敏感度调得更高,受试者的通感表现就更为明显;而如果降低大脑皮层的敏感度,甚至可以完全消除通感现象。

  了解了这些,我们对通感的产生就可以理解,它不是唯心的也不是玄妙而不可思议的现象,任何通感都能够作出合理的解释。同时,也就可以理解有些古人不知通感的概念,却能不自觉地写出很有档次的通感句子,当代很多人明确了通感的概念,甚至明确了通感产生的机理,有

  意识想写出这样的句子也无法实现。一个个通感或非通感的例句放在一起,有人无须费力能够准确地将它们挑选出来,而有些人你即使帮他进行分析、引导他作出判断还会感到困惑,甚至有些专家学者编撰通感的有关理论,也会把并非通感的例子引以为据。这不是学识的问题,而是通感机制强弱、灵敏度高低造成的。

  三、通感的判断

  通感的概念、机理不难理解,但运用其对一个句子进行判断却不一定容易,有时甚至很难。理论书籍举例失误,教学过程中、网络上对句子判断出现意见相左,就说明了这一点。判断不出现错误很难做到,同时,文学这东西,有些并不是不对即错两种答案,就是数学,也有模糊数学,何况是文学呢?因此,有少数句子看作通感没错,不看作通感同样没错。但是,大多数是不对即错的,在这个范畴内,就要求我们尽量减少判断的失误。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我想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根据生活常识、用词常规习惯去判断:

  甜言蜜语:是通感。语言是听到的,而甜蜜是形容味觉的。用形容味觉的词语修饰听觉感受,感觉转移了,听来的语言有了甜蜜的味道,所以它无疑属于通感。

  心明眼亮:不是通感。心(即脑)是思维器官,虽然明是形容光色、眼睛的,但心明在这里指思想不糊涂。

  茶盏盛秋色:是通感。秋色,是眼睛看到的,它没有体积、重量和形状。

  盛,是用来涉及有体积、重量和形状之物体的动词,由视觉转移为其他感觉,由抽象转移为具象是明显的。

  月凉梦破鸡声白,枫霁烟醒鸟话红:是通感。鸡声白、鸟话红,用形容颜色的词汇形容声音,视觉与听觉沟通融合在一起。

  2、通过其他相关词汇去判断:

  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整体看,听到笑声,没有感觉的转移,但“闪闪烁烁”是听不到的,它是形容光彩的词汇,从这个词语,我们感觉到了视觉的参与,因此,它属于通感。

  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星星是看到的,闹,是听觉感受和视觉感受的融合,因此,属于通感。

  莺声圆滑堪清耳:莺声清耳,是听觉感受,圆滑,是触觉感受。圆滑将听觉和触觉沟通起来,因此,属于通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花是看到的,春意,是感觉到的,不单纯属于视觉感受,还有心理判断,尤其是“闹”字,春意不能闹,但其生机勃勃、争奇斗艳,使人产生了一种闹的感觉,进一步将视觉听觉融合在一起,因此,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超越两种器官参与的通感。

  3、从语法角度分析,抓住主干:

  盏内有溪声:盏内是主语,有是谓语,溪声是宾语。这是一个判断句。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作者没有说。如果扩大这个句子,改变主语:我看到盏内有溪声,属于通感;我听到盏内有溪声,不属于通感。因为缺乏判断的依据,所以,只能作普通判断句看,而不能说是通感或非通感。

  秋光冷画屏:这是名家经常引用为通感的例子,但不是通感。冷,属于使动用法,整个句子就是:秋光使画屏冷。换成普通句式就是:秋光冷了画屏。很明显,这是一个普通的判断句,而不属于通感。之所以出现失误,就是没有抓住句子的主干,理解为秋光是看到的,冷是感觉到的。 促织灯下吟,灯光冷于水:这也是名家经常引为通感的一个例句,其实不是通感。灯光冷于水,属于类比,意思是灯光比水还冷。之所以判断失误,理由如上。

  三更萤火闹:不是通感。意思是三更萤火虫在闹。与林中鸟雀闹、元宵狮舞闹是同一类型的句式。闹,可以是视觉感受,也可以是听觉感受。这个句子属于普通的判断句。

  4、根据语境判断:

  有些句子,孤立地看,属于通感,但在大的语境中,则要作具体分析。

  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声,唯妙唯俏,卓绝千古。其中有的是通感,有的属于单纯的比喻。看这一段: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整体而言,这一段都属于比喻,但有的比喻包含了通感。

  间关莺语花底滑:这句的意思是,黄莺在花底下发出间关(鸟声的象声词)的婉转圆滑的歌声。圆滑,将听觉转化为触觉,所以,属于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