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摘抄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典短句 > 经典句子

形容戏曲装扮的句子

2020-12-31经典句子

  【末】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宋杂剧中有副末。

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

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

近代多数剧种末已并入老生行。

  【丑】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喜剧角色。

因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

又与净脚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

宋元南戏已有丑脚。

可表现幽默、机智的人物,也可表现灵魂丑恶、*诈卑鄙的人物。

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龙套】也叫“文堂”、“流行”。

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侍从人员,因身着特殊形式的龙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为一堂。

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作用。

  【四功五法】戏曲演员唱、念、做、打4种艺术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种技术方法的合称,为戏曲演员的基本功。

  【唱念做打】戏曲表演的4种艺术手段。

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习称“四功”。

是戏曲演员的4种基本功夫。

  【声腔】指戏曲以演唱的腔调来区分不同品种。

某些戏曲剧种或剧种的腔调在音乐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较多共同性被称为一种声腔,或归为一个声腔系统。

  【板眼】戏曲音乐名词。

奏乐或唱曲时,每一小节,强拍以板敲,称“板”;弱拍或次强拍则以鼓点击,称“眼”,合称板眼。

分别称为三眼板(四拍子),一眼板(二拍子),有板无眼(一拍子或称流水板),无板无眼(散板)等。

  【自报家门】戏曲中介绍人物的一种传统手法,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时用引子、定场诗、定场白等作自我介绍,包括姓名、籍贯、身世和剧中规定情境等。

  【起霸】戏曲表演程式。

传说因首先用于明代传奇《千金记·起霸》一出而得名。

通过一套连续的舞蹈动作,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上阵前整盔束甲的情景。

全套的称整霸或全霸,大都用于剧中主要人物。

半套的称半霸。

两个人同时起霸称双起霸。

  【亮相】戏曲表演程式。

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节舞蹈结束时的短暂停顿中所做的塑像式姿式。

有单人、双人或多人各种形式。

用以突出显示人物的精神状态。

  【趟马】戏曲表演程式动作。

通过成套的连续的舞蹈动作,配合快速的锣鼓节奏,表现策马疾行的姿态。

有单人趟马、双人趟马、多人趟马等多种。

  【打出手】戏曲武打中的特技。

简称“出手”。

一个主要脚色手足并用同敌对数人相互接、踢、抛、掷武器,用2杆至8杆枪不等,形成惊险复杂的战斗场面。

常用于神怪斗法的武旦戏。

有时也用于乱军中抢夺武器的情节。

  【脸谱】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

是从唐代乐舞“代面”面具逐渐演变而来。

演员面部勾画各种颜色、图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对人物的褒贬。

主要用于净、丑角。

  【行头】广义泛指演戏用的道具、服装。

狭义只代表戏装。

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节,只按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进行妆饰。

  【翎子】戏曲中演员盔帽上的两根五六尺长的雉鸡尾制饰物。

插翎子多为英武、勇猛、强悍或暴戾人物。

目的在于加强表演的舞蹈性,表现人物感情。

使用翎子的舞蹈称为“翎子功”。

  【髯口】又称“口面”。

戏曲演员所挂的假须,用牦牛毛或人发做成。

按剧中人年龄分黑、黪(灰)、白三种,个别形貌怪异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则戴红髯、紫髯等。

根据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样分为多种。

  【水袖】戏曲服装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缀一尺上下的白绸。

以其甩动时形似水波纹而名。

水袖技术是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

演员可利用它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靠】戏曲服装。

剧中古代武将的铠甲。

身分前后两块,满绣鱼鳞纹。

腹部称“靠肚”。

护腿两块称“靠牌子”。

背后插三角形小旗,称“靠旗”。

不用靠旗的称“软靠”。

女将穿的“女靠”,身下缀数十根彩色飘带,内穿衬裙。

  【盔头】传统戏曲中剧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称。

主要指帅盔、草盔、凤冠等硬质冠帽,也包括鸭尾巾,罗帽等软质帽巾。

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别使用。

大都着重装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