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禅语心灵禅语_佛系唯美句子
1.内住:参禅打坐时,最初系心一境,使心住于内,不外散乱。
2.续住:最初所系缚的心,其性粗动,不能使它等住遍住,所以当心念对外在的对象起作用时,即于所缘的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令心遍住微细。
3.安住:心虽然摄持令内住、续住,但是仍然还会有失念、散乱的时候,所以当心一外散,立即察觉,摄心还住于所缘中。
4.近住:此时心已能做到不起妄念,心念不向外散失。
因为妄念将起,就能预先觉知,先将它制伏,不令此心远住于外,称为近住。
5.调顺:深知禅定的功德殊胜,了知色、声、香、味、触及贪、嗔、痴、男、女等十相是使心散乱的过患,因此,能将心调伏,不使流散。
6.寂静:以内心的安定功德,止息能令心扰动的恶寻思及随烦恼,使心调伏,不再流散。
7.最极寂静:由于失念的缘故,前面所说的各种不正寻思及随烦恼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能不忍受,立即除遣断灭。
8.专注一趣: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而定力得以相续。
9.等持:就是平等持心,由于数数修习的因缘,功夫纯熟,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能安住,任运相续,无散乱转。
修定至此,已经是即将入定的阶段了。
【(六)四料简】
临济禅师的四料简,是可以应机应时、与夺随宜、杀活自在教导学人的四种规则:1.夺心不夺境:忘记自己,但没有忘记外境。
2.夺境不夺人:泯灭外境,但没有忘失自我。
3.人境两俱夺:人与境皆忘。
4.人境俱不夺:人境俱不泯,道不离世间。
无论九住心或四料简,禅者都可以依此测试自己,检验自己究竟到达哪一个阶段。
【(七)破三关】
禅者在修学的过程中,会出现种种不一样的境界,因此过去禅宗有所谓破三关:1.初关:要能超凡人圣。
2.重关:要能人圣回凡。也就是净土宗所说的乘愿再来,广度众生。
3.牢关:凡圣俱泯。就是不着有,不着空,空有一如,一切都在平等之中。
【(八)四禅八定】
四禅是色界天的四种禅定境界;八定是指色界天的四禅境界,与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境界,合称为八定,因此八定其实包括了四禅。
四与八并举,是因为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都称为定,所以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
【四禅分别是:】
1.初禅:清净心中,诸漏不动,也就是消除种种烦恼欲望,到达无忧无欲的境界,便是初禅。
2.二禅:离初禅之寻伺尘浊之法,其内之信相明净,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自然得到一种欢喜,便是第二禅。
3.三禅:离第二禅之欢喜,只有一种心平气和的静妙之乐,故又称离喜妙乐地。
4.四禅:连静妙之乐都没有了,唯有与舍受相应的意识活动,便到第四禅。
【四无色定为:】
1.空无边处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与眼识相应的诸色想,与耳、鼻、舌、身等四识相应之有对想及所有不善想,乃至灭除障碍定之一切想而思维空无边之定相。
2.识无边处定:以识心遍缘虚空,而虚空无边,以无边故,定心复散,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悉现定中,与定相应,心不分散。
此定安隐,清净寂静,称为识处天定。
3.无所有处定:舍识处,专系心于无所有处,精勤不懈,一心内净,怡然寂静,诸想不起,称为无所有处天定。
4.非想非非想处定:前识处为有想,无所有处为无想;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无想,名非非想。也就是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天定。
四禅八定是世间定,也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道和涅槃时,都曾依这些禅定功夫作为助缘,所以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九)止观双修】
止是停止、止息的意思,就是停止一切的心念而住于无念之中;摒除一切的妄想,令生正定的智慧。观是观想、贯穿的意思,也就是止息散乱的妄想之后,进一步观想诸法,以发真智,彻悟诸法实相的本体。
止息一切诸法妄念,为静态、消极性的不造作,也就是禅定门;观想缘境、观想光明,为动态、积极性的再用功,为智慧门。此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为求道者修禅发慧之要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