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大彻大悟的句子_佛语禅心_佛家因果轮回唯美句子
18、 问:佛性与烦恼既俱,何故独断烦恼非本?答:譬如金之与矿,俱时而生。得遇金师炉冶烹炼,金之与矿,当自各别,金即百炼百精,矿若再炼,变成灰土。《荷泽神会禅师语录》
19、 一个欲望小的人,不一定要过怎样的日子,只是按目前的状况,尽量把日子过得更好、更快乐,住不起高楼别墅,将自己的一间陋室收拾得温馨整洁,并不太难;吃不起山珍海味,把一碟小菜炒出色香味形,并不太难;没钱出国旅游、逛遍名山胜景,在小河边散散步,在小树林里吹吹风,也是一种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方式;活不到一百岁,带着爱心快快乐乐地活到五六十岁,也是完美人生。那么,在生活上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20、 人的生命不仅短暂,还要经历坎坷和波澜,经历幸与不幸的考验,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体验喜怒哀乐的各种情感。但是,佛家对生命并不悲观,认识到死,才能好好地活;认识到痛苦,才能好好体验幸福。佛家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总会离开这个世界,智者了悟了生命的结果,不再为这个结果所悲伤,反倒能够获得解脱,自由地、游刃有余地支配自己的身体,经营自在的日子;对于死亡,不悲不喜,像面对清风明月一样,不贪不厌,心体自然。
21、 无论世界如何改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对三宝的坚定信心决不动摇;无论我们身处顺境,还是正在遭遇逆境,我们对因果的深信也决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对上师三宝的虔诚和对因果轮回的深信,是起初由心的深处生起,中间与佛教真理相伴,最终与究竟实相合一的。
22、 道德示范缺失,就难免出现极个别的无道之人,或许这个人 的本质极差,魔鬼一牵就走;或许这个人的本质还有药可治,但看不 见天使,最终还要恶化。多数人或受教于家庭,或自律于自我,再颓 废,道德的底线也不会破,但是,若社会风气过于浮躁,你便不能期 望所有的人都和你一样有底线。
23、 佛说:知足的心,就是富乐安稳的地方。知足的人,虽然睡在地上,也觉得安乐。不知足的人,虽然身处天堂,也不满意。不知足的人,虽然富有,内心却很贫穷。知足的人,虽然贫穷,内心却很富有。
24、 弃教参禅,不可得道。(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二
25、 百年垢衣,一日而浣,可得鲜净。如是于百千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顺善思维,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大集经》
26、 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人的素质和修养正在不断提高。大家都知道 在大事上讲原则、小事上讲风格,但要做到唾面自干,有如此境界和修养 的人恐怕不多。
27、 不交流又如何同流?不同流又如何能达到合屋?
28、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29、 时间有时候是一个变量,你想快时它就慢,你想慢时它偏 快。在时间面前,你的一切想法都显得苍白无力,既不能让时间的脚 步加快,也不能让时间的脚步减缓。智者则顺时而动,决不让时间左 右自己的心境。实际上时间是一个定数,生命也是,能超越这个定数 的不是随心所欲,而是灵魂的淡定。
30、 自古以来,男人为阳,女人为阴,才会保持自然的和谐,阴阳的平衡,万物才能自然更迭。
31、 出世间静虑者,谓先以如是行、如是状、如是相,作意入初静虑;今不以如是行、如是状、如是相作意,然或以色受想行识所摄诸法,思惟如病、如痈、如箭,障碍无常、苦、空、无我;或复思惟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或复思惟真如、法性、实际。如是于诸法中思惟如病乃至实际,已于如是法心生厌怖,生厌怖已,于不死界摄心而住;或于真如、法性、实际摄心而住,此处无分别智及彼相应心及心法,及彼所依止转依,由深入所知义故,则能永害随眠,非一切烦恼之依处,不退转法。(古印度)无著《显扬圣教论》卷二
32、 我们所拥有的珍贵的人生平台,并不是用来做毫无意义的事情,也不是为我们过度享受奢侈而提供资源,而是我们挑战烦恼、降伏自心、发挥爱心、启迪智慧等修行解脱之道的大好时机。让我们共同珍惜宝贵的人生,千万不要错过良好的机会,也不要浪费有限的时间和福报。
33、 在生活中,没有功利色彩的善言、善行,总是最让人感动;而且,真诚的善良,如同名贵珍宝一样,将被受者珍藏于心,永久流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