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禅师经典禅语_经典经典唯美句子
10、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着无求。复同于有求。若着无为。复同于有为。
隆波田禅师经典禅语100句摘抄隆波通禅师于1939年5月14日出生于泰国的东北部,依照南传佛教的习俗,于22岁时出家为僧。在接下来的七年中,他研习并通达了上座部佛教教理。
隆波通禅师经典禅语大全:
1、佛陀的教导及佛陀阿罗汉弟子们的美德,祂们是我们在家众的启发及追求的成果与目标,愿你们今生便能亲见到清净、光明、安祥的心。
2、作功德、布施、持戒及修止禅是对应于世间的,在佛陀出世前及出世后,这些东西都一直存在着。
3、至于止禅,那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有所求心。
4、止禅是无法灭除苦恼的。
5、我们修「法」必须在心中修,是修心而非修身。
6、止禅只是一种让心平静的方法,但这还是一种带有无明的平静,就像大石压草,石头压在草上,草就不能生长,但是一除去石头,那草又会像以前那样生长,或甚至比以前更茂盛。
7、身观念处:即以「身体或身内」为所缘而禅修,并且如实见到身体只是身体,不是实有、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它既非我亦非它。
8、受观念处:以「觉受」为所缘而禅修,并且如实见到这些觉受只是觉受,不是实有、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它们也是非自非它。
9、心观念处:以「心」为所缘而禅修,并且如实见到心只是心,不是实有、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它既非我亦非它。
10、法观念处:以法为所缘而禅修,并且如实见到这些法只是法,不是实有、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它们既非我亦非它。
11、佛陀学过的知识和智能就像森林里的叶子那么多,而他教导我们的就像手中的叶子那么少。
12、森林里的叶子就是指做功德、布施、持戒和练习止禅,而手中的叶子就是指观禅(内观禅修)。
13、正念:即忆念不失*,也就是在做或想任何事情之前,要有觉知地知道它。
14、正知:即了知,也就是在我们想事情的当下完全地了知它。
15、正念-正知,用一般的话来说就是清醒、觉醒、随时感知到自己。
16、所有宗教都教导同样一件事:修练身心,止恶行善。
17、不管你正在想什么,都要跟随着内心生起的任何东西,要知道并且看见它。
18、不论你在做什么,都要持续不断地看着自己的念头,不论你做什么事看书、写字、挖洞、割草或洗澡,都要一直看着自己的心。
19、变化和生灭就是佛陀所说的无常、苦及无我,所以,不要随着情绪起哄,跟随着情绪只会引起苦恼。
20、每一种修行:做功德、布施、持戒、止禅及观禅等,这些都是灭除烦恼也就是贪瞋痴的方法。
21、事实上,我们的心本来没有苦,它还是它自己本来那个样子并没有什么改变或不同。
22、谓的寂静是指心能自在无碍而且尽责地工作,这种中道的心可比喻为砝码、船锚或车子的煞车,能够时时保持我们的心在平衡的状态,不会让心随着高兴和不高兴的感觉而流转,这样的心是超越苦乐的,不会泥执于善恶好坏,而称之为中道或涅槃。
23、要让我们的心达到这种本来的寂静安祥是不能靠其他任何人帮忙的。
24、培养觉性是能使心达到寂静状态的方法。
25、中道心如同砝码,可以让我们平衡而不致太过生气或贪婪,那是能轻易毁掉一个人的。
26、因为就是无明才会生起人们造恶的元凶贪与瞋,所以佛陀强调我们必须要有觉、定、慧。
27、一般老师都倾向于教人闭着眼睛坐禅来使心平静下来,但实际上,佛陀是要我们在平日下决心准时正常上班以及正视自己职责等来教导禅定。
28、佛陀主要的教导是强调觉与慧,至于「定」就不需谈论了,尤其是一般老师教导的那种定。
29、真正的定是要坚定我们的心,是要坚定地去工作。
30、所谓『法』就是自己(而不是自己以外的外在之物)!
31、看见自己的动作、言语及起心动念(即身、口、意的行为动作)就叫做『见我』。
32、佛陀教导的是:当看见念头或当思惟的时候,放下念头并「保持觉性看着它」,这就叫做VIJJA(明)或智慧。
33、我们之所以要看见自心是为了要看到(明了)我们的心有时被念头抓住(即心陷入念头之中无法自拔)。一旦卷入念头之中,就会不停地增生扩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