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小常识大全_关于家庭生活的唯美句子
报告是静态的,人是动态的,体检指标是因人而异的。比如血脂、胆固醇指标的正常值标准仅仅针对健康人群,但对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人来说,这样的数据可能就是一个危险的状态。
体检中,一些体检者的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虽然没有达到致病程度,但也为健康敲起了警钟,比如空腹血糖6.1~7毫摩尔/升的人可能是隐性糖尿病患者,不一定要吃药治疗,但饮食结构的调整、运动量的增加都是必要的。复检时要特别留意这些曾处于临界值的项目,如果没有下降,就应去专科做进一步检查。
因此,拿到检查结果应该积极咨询医生,并将个人的家族病史、生活习惯、食物耐受等信息告知医生,积极配合体检中心的健康管理。医生不仅可以结合你个人的生活习惯、家族遗传以及其他相关指标来分析、提醒你,给你有用的建议,还能告诉你,你所检查的项目是不是齐全。
【对比每次数据变化】
我的体检数据显示,一些敏感数据总是在上升。一年比一年高,难道说我距离糖尿病或高血压已经不远了。体检中,经常有些细心的人特别注意自己各项数据的变化。比如血糖、血压或血脂等数据的变化。
每一份体检结论是对体检者健康状况的概括和总结,是医生根据各科体检结果,经过综合分析对体检者开的健康处方,对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预防和治疗疾病有重要指导意义。即使每年体检都没问题,也应该把以前的体检报告保存起来,作为每年的体检报告对比参考。
学会历史地看体检报告,纵向比较更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
当你拿到最新的一份体检报告,看到里面某项指标有个箭头,哪怕数值比参考值大了很多,也不必太紧张。你首先要做的是拿出去年、前年,甚至更早年的体检报告。看看这些年身体有哪些变化,如果发现某些指标在持续升高,或者突然增高,要及时找医生。
这样可以提前预知未来5--10年内患某种慢性病的几率,方便及时提醒自己,不可忽视医生提出的各种干预、预防和治疗措施,包括饮食、营养、锻炼、作息、药物,等等。
【老年人体检查什么】
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家人都应提高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一般情况下,50岁后开始每年检查一次,60岁以后半年检查一次。并注意做好体检记录,保管好化验单。视身体情况,如有某些指标异常,可缩短检查周期,可3个月检查一次。
【十个项目不能省】
1.测血压:了解血压高低。
2.血、尿、便常规:了解有无贫血、感染,以及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炎症等疾病。
3.心电图:可了解心肌供血情况,是否有心律失常等。
4.腹部彩超:可提前发现是否出现肝、胆肿瘤或胆囊结石等。
5.胸片:可筛查有无炎症、肺气肿、肺结核等,尤其对嗜烟者更应定期检查。
6.血糖血脂:可早期发现糖尿病、血脂异常等,肥胖或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老人应特别注意。
7.查眼底:通过眼底检查,可早期发现老年性白内障、原发性青光眼等疾患。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患者,可通过查眼底判断动脉是否硬化。
8.测骨密度:判断骨质疏松情况,50岁以上男性和45岁以上女性最好做一下。
9.妇科检查:对发现和预防女性乳腺疾病、宫颈癌、卵巢癌等非常重要。
10.前列腺检查:男性可发现早期前列腺增生等。
【三大项目可增加检查】
1.心脏检查:平时生活中觉得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尤其有高血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者,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老人,必要时可以做心脏负荷试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超。
2.脑部检查:由于费用问题,常规体检中一般不包括脑部检查。但经常头晕、头痛、眼花的老人,可以做脑血管超声、头颅CT或脑部核磁,以排查肿瘤、轻微脑梗死等早期疾病。颈动脉B超可以了解颈动脉、椎动脉和大脑供血情况。
3.胃肠镜检查:慢性胃炎、肠炎、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如果不及时根治,都有癌变的可能。虽然胃肠镜这种有创检查不要轻易做,但45岁以上的中年人最好每3-5年做一次;有息肉、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家族史的人,检查的次数应更多。如果出现大便习惯改变,或大便性状改变,如血便等,应立即请肛肠科医生诊断。
【体检前后需注意】
体检前应注意饮食,以免影响检查结果。尿常规检查24小时内不过量或过少饮水;检查血脂、肝功能前3天不吃高脂、高蛋白饮食,24小时内不宜饮酒;肾功能检查前3天不大量进食高蛋白食物;做心电图24小时内禁酒;检查血糖两天内忌吃高糖食物,且不宜过量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