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开场白第五期_古朗月行全诗
科研创新,“焊”为祖国
“我目前主要有3个研究方向:核电站的焊接问题、高速铁路的焊接问题和爬行焊接机器人。”潘际銮年迈的身体里跳动着一颗年轻的心,86岁高龄却依然从事着我国最尖端的焊接技术研究。“搞科研就要扎扎实实”,做研究,潘际銮讲求脚踏实地、一丝不苟,而且重视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他率领一支由教师、工人、学生组成的队伍,承担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他组织教师学生从研制氩弧焊装备和工艺开始,到研究铝的焊接冶金问题、工艺装备设计制造,一直到生产,前后花了3年多时间,终于成功完成了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这在我国属于首创。为了解决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和控制棒焊接问题,他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70年代末,潘际銮和同事们研究电弧传感器,首次建立电弧传感器的动、静态物理数学模型,并研制成具有特色的电弧传感器及自动跟踪系统。80年代,他研究成功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QH—ARC法”,首次提出用电源的多折线外特性,陡升外特性及扫描外特性控制电弧的概念,为焊接电弧的控制开辟了新的途径。
1987年至1991年,潘际銮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担任焊接顾问,为该工程作出重要贡献。2003年,他研制成功爬行式弧焊机器人,属国际领先水平。
在长期的焊接科研与教学中,潘际銮也十分注重理论的探讨与总结,除了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演讲外,还撰写了大量专著,代表著作有《现代弧焊控制》、《焊接中热裂纹》、《焊接手册》等。他发表论文200余篇。
潘际銮获得了很多荣誉,如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等。谈到这些荣誉,他认为,“那只是奋斗的结果,绝不应是奋斗的目标!”他始终认为,只有当自己的创造发明获得成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时,才会享受到人生的真正幸福。
正是有了这种淡泊名利、治学严谨的科学作风,他才能够顺利完成核反应堆设备焊接任务、创造新型焊接电弧控制法的先进技术、研制成功爬行式全位置弧焊机器人及激光焊缝跟踪系统……几十年来,在新中国乃至世界焊接技术发展的历程上,都深深地印着潘际銮的足迹。
采访最后,潘际銮说:“我有4句话:第一句是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第二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三句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第四句是坚持真理,不做违心事。这是我做人的信念。”他把这4句话送给广大学子,并希望学子们能继承和发扬哈工大的优良传统和学风,在未来的事业中知难而进、敢于攀登,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
朗读者开场白小编本次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句子。
朗读者中嘉宾分享的故事,并非简单的过往经历,而都有深刻的内涵或动人的情感在里面。下面朗读者经典开场白台词是为大家带来的。
朗读者经典开场白台词
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
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
一篇好文,一个好故事,一次真诚的分享。
朗读,也是一种陪伴。不喧哗,自有声。
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或激情燃烧,或凄美动人,或惊心动魄。
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家,简单一个字,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因为家是每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莫尔说,为了找寻想要的东西,我们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
朗读者:《朗读者》总导演这样评价董卿
这档由董卿首度担纲制作人的文化情感综艺,趁着《中国诗词大会》的东风,上周末在央视一套、央视三套一开播就引来了无数关注。豆瓣评分高达9.2,一溜儿的“自来水”,毫不掩饰对又一档“清流综艺”的喜爱。
虽然任何一档节目都不足以用“完美”来形容,但是观众却由衷给予了《朗读者》以无差评的赞誉。这是个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会,精神绷得够紧,压力总是很大,时间过得太快。一波文化类节目的回暖,背后呼应的是国民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