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开场白第五期_古朗月行全诗
所以,与其说是对《朗读者》本身爱不释手,更不如说它满足了大众对于知识、审美、情感的多重高阶需求,缓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文化焦虑”。氛围是安静的,节奏是舒缓的,它让你聆听完一个个安静的诉说之后,在文字里走过别人的一段人生,而后在沉淀的甜美和安宁中,找寻自我。
《朗读者》本身是一个不容易的项目,董卿为之操劳了一整年。在两位总导演刘欣、田梅眼中,“真诚”这个节目最大的特点,“现在节目真的太多了,所以你真不真诚,观众一眼就看出来了,我们始终坚持和要求的也是真诚。”
绝不是你们想像的挂名而已
从创意到实现,董卿都耗尽了心血
《朗读者》创意最初诞生的时候,大概是去年的3月。董卿说,21年了,似乎到了这样一个时刻去做这样一档节目,这当然不仅只是她个人的梦想,更是社会的需求使然。
10条信息左右,现在一天可能要处理上百条,所以你就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着很大的压力,天天想着赶紧工作,赶紧忙完手里的事,赶紧看看收入,赶紧再怎么着,似乎是应该有这么一个契机,让大家能够安静下来去看一档节目。有时候累了一天了,也想看点好玩的、好闹的,但这样的节目现在太多了,可能是这么一个状态下,我们有了最初的想法。”
有了创意的雏形之后,如何呈现?
田梅感慨道:“这个策划的过程也是非常艰难的,也找了国外的团队,整个节目模式甚至最开始还想到是不是可以有赛制,中间推翻了无数次的节目形态,最后董卿坚持了目前的这种节目形态。说实话,她对文学的要求是相当苛刻的。为了这个节目,她台前幕后都用尽了心血,舞台上呈现的这些人物是谁,他到这儿来是为谁读,他读什么内容,在舞台上该怎么呈现,灯光该怎么打,舞台道具该怎么摆放……所有的这些东西董卿都亲力亲为,这大概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是不是董卿就挂一个名儿啊?不是的。”
《朗读者》一经面世就掀起热度,让很多人都直呼“文化综艺的春天来了”。对此,两位总导演的态度趋于理性,“我觉得节目火是因为到了这个时候了。全球都是如此,在满足了温饱之后自然就开始追求享受精神层面了,所以我们看到近几年综艺节目呈爆发式的增长,这是一个大的背景。但是文化节目要想突围或者立足,这就需要一些特别的亮点了,当然了我们一直在说差异化竞争,你天天吃鱼翅也会腻的,为什么说现在是生正逢时,正当其时?现在大家不仅仅想看看娱乐节目,也需要一些补充。
我们不是说娱乐节目不好,未来全是文化节目这个也不对,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作为观众,我想看《煎饼侠》有《煎饼侠》,想看《花样年华》有《花样年华》,想看《一代宗师》有《一代宗师》,这才是健康的整个的文化生态。”
氛围塑造和情感传递取胜
它是《艺术人生》的又一个轮回吗?
《朗读者》是一档门槛很高的节目,它不仅是关于读书,深层的落点其实是情感。刘欣表示,如果单纯倡导读书,那就把节目给做小众了,“我们节目的全称叫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文化指的是我们跟书籍相关,但我们还有一点,我们强调情感。我们通过每一个人真挚的故事,传递出来一种共情的东西。亲情、友情、爱情,同学情、夫妻情、母子情,所有人间的这种共同的情感可能会帮助我们去了解和理解。所以说我们也反复强调,我们是给大家打开人生的大千世界,从每一个人的具体故事走进文学的世界。不是文学走向文学,而是从情感、人生、体验走向文学。”
张梓琳参加节目《朗读者》
节目播出之后,一些观众觉得《朗读者》有些《艺术人生》的影子,都以气氛塑造和情感传递见长,但又不全像。刘欣曾陪伴过《艺术人生》一段最好的时光,然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大众开始追求泛娱乐化了,流行就是一个轮回,当《朗读者》再度惹人飙泪的时候,“武器”还是同样的两个字:真诚。
刘欣分享道:“董卿一直强调,我们需要大家最动情的地方,我们所有的朗读者都是要还原成一名最真诚的朗读者。甚至我们团队也有过纠结,他在朗读的时候要不要过炫的舞台包装和舞台设计?后来我们还是否定了。为什么?其实也是为了真诚。过多的设计,那就是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