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_杜甫诗词绝句
八、余力学文
79、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解释】不能身体力行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纵有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华而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
80、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解释】只是身体力行,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着自己的偏见做事,也会看不到真理;
81、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解释】读书的方法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
82、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解释】做学问要专一,不能一门学问没搞懂,又想搞其他学问;
83、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解释】读书计划要有宽限,用功要加紧;用功到了,学问就通了;
84、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解释】不懂的问题,记下笔记,就向良师益友请教,求的正确答案;
85、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解释】房间整洁,墙壁干净,书桌清洁,笔墨整齐;
86、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解释】墨磨偏了,心思不正,写字就不工整,心绪就不好了。
87、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解释】书架取书,读完之后,放归原处;
88、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解释】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有缺损就要修补;
89、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解释】不良书刊,摒弃不看,以免蒙蔽智慧和坏了心志。
90、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解释】遇到挫折,不要自暴自弃,通过身体力行圣贤的训诫,就可以达到圣贤的境界。
杜甫 不见《不见》
作者:杜甫
原文: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注释:
1、李生句:李生,指李白。杜甫与李白天宝四载(745年)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2、佯(yng)狂:故作颠狂。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3、世人句: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4、怜才:爱才。 5、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6、头白句:李白此时已经61岁。杜甫这时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别的老友就可以相见了,故云归来。翻译:
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
他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 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 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 文思教捷下笔成诗千首, 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 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 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赏析:
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挚友的深情。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吗?怜才也是怜己。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