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马的俗语_含北风的诗句
【店小二】在古装影视剧和戏曲中,经常可以听到店小二这个称谓,看到店小二这个形象。为什么把店中的伙计称为店小二,其实,是对小伙计的敬称。王实甫《西厢记》里有一段描写:张生说:这里有一座店儿,琴童接下马者!店小二哥那里?店小二日:自家是这状元店里小二哥,官人要下来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 这里的店小二哥跟店小二是同一个意思。据记载,宋、元时期习俗称店伙计作二哥,是对店主称大哥而言。一家客店或酒店,店主地位最高,当然算老大,而伙计居次,当然称二哥。不过伙计称老二,已经含有敬意在内。清代小说中,常有称官绅的侍从为二爷的,如《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只见一个戴红帽子的二爷,答应了声者。这个二爷,就属于敬称。店小二就属于此类敬称。以上说的是二哥、二爷,再说说小二。小二的小,含有年轻的意思。店中的伙计,一般都由年轻人担任,因而以小字称之。如果出现年长的伙计,那就会直呼其名了。有人说老伙计未必不可,不过,多指老战友或老朋友。
【定心丸】定心丸比喻能使思想、情绪安定下来的言论或行动。定心丸不仅治心病,还确有其药,它源自明代军中。古代战争是很残酷的,刀光剑影,人嘶马鸣,一场激战下来,死伤很多。受了战伤,痛苦自不必言,那生死搏斗的场景,足以使人心有余悸。所以要治好战伤,有个起码的条件,首先要恢复心神,于是人们就专门配制了用于安心定神的药丸,取名定心丸。 定心丸为明代军中必备之药。明朝茅元仪《武备志》中记载的定心丸配方为木香、硼砂、焰硝、甘草、沉香、雄黄、辰砂各等分,母丁洋减半,把这几味药合炼为丸。其功效可抗菌防腐,安心定神,故起名定心丸。凡战争结束后,伤员们都知道要吃定心丸。后来,有些伤员转回老家养伤,也把军中这种吃定心丸的口语带回了家乡。凡遇到心中有底数的事情,就借用吃了定心丸一语来比喻。
【闹洞房】闹洞房是一种婚俗,民间又称闹新媳妇或闹媳妇。显然,新媳妇是闹的对象。那么,这一风俗源于何时呢?早在春秋时期,婚礼是比较沉闷的,《礼记曾子问》中记载: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结婚本是件大喜之事,居然不让闹个动静,这不符合人们的普遍愿望,理所当然要加以改变。时兴闹洞房,不迟于汉代。据杨树达先生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中考证,闹洞房在汉代时就已时兴。杨先生引汉末仲长统的《昌言》记载:今嫁娶之会,捶权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亲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看来那时闹的热闹程度一点也不逊于现在,现在闹洞房中的不文明之举源于汉代。闹洞房的来历起源于一个故事。相传在很早以前,紫微星下凡,在路E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一伙迎亲队伍的后面,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他就到了新郎家。结果那个女人先到,并且躲在洞房里。当新郎和新娘拜完天地要人洞房的时候,紫微星在房门口守着不让他们进去,并且说屋子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破解的方法,他说:魔鬼最怕的就是人多,人一旦多起来,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结果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由此,闹洞房流传了下来。
【放鸽子】放鸽子比喻说话不算数、违约和欺诈行为。自古以来,鸽子展示于人的都是吉祥和平的意义,鸽子还寓意诚信,飞鸽传书就是人们利用信鸽的准确和精准的特性来传递信息。可这代表诚信的鸽子怎么会被人们用放鸽子来比喻不遵守诺言,带有欺骗的含义呢?它源自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放鸽子是诱拐名贵鸽子的行为。偷窃者训练出一种专用的诱鸽,混到别人放飞的鸽群中,诱骗鸽群迷失方向,把它们引回到偷窃者的鸽笼中。另一种说法是相传古时候有两个人,他们本来是很好的朋友。二人约定了某月某日,其中一个人要给另一人飞鸽传信,但到了约定的日子,等信的人却等来了一只没有携带信的鸽子。他就质问他的朋友:你怎么只放鸽子不写信,不履行诺言,说话不算数呀!放鸽子一词作为爽约的意思就这样流传下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俗语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用来劝诫犯错误或犯罪的人,要改过自新,弃恶从善。它源自佛教,出自宋代僧人普济著作《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立地是唐宋时期的口语,不是立在那里,原地不动的意思,而是立刻、当下的意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原意是如能放下一切恶业,立刻修得正果。最初,在《景德传灯录》中有抛下操刀,便证阿罗汉果。到了《续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便改成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后来变成了一句劝人改恶从善的俗谚。北凉译出的《涅槃经梵行品》中有一个故事说波罗僚国有个屠夫叫广额,每日都杀无数羊。后来他见到了舍利佛,受八戒,最终成为北方天王毗沙门之子。这个故事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最初典故。
【官帽翅】在戏剧舞台上,不管哪朝哪代,官员都佩戴带帽翅的官帽,皇帝的皇冠都不带帽翅,这是真的吗?不是,这是戏剧艺术化、程式化的需要。那么,官帽翅源自何处呢?民间传奇中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长翅帽的发明人。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在听取大臣奏章时,发现有些文武臣僚经常在朝堂中窃窃私语,议论朝政,他心里很恼火。为刹住这股风气,赵匡胤命匠人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长。官员戴上这种帽子后,并排侧身谈话十分困难,只能面对面交谈,朝堂上的交头接耳之风由此止息。然而,因帽翅太长,官员在街上行走也极为不便,因此,除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场合外,官员们一般是不戴这种帽子的。其实,这种官帽是我国古代服饰幞头中的一种。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幞头又名折上巾(就是布帛直接做的幞头,将脑后拖下来的一块布反折上去,围绕发髻打结),起自北周,到宋代之前一直是软幞头。到了宋代,君臣通服平脚,乘舆或服上曲焉。官帽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帽翅用铁片做成。皇帝也戴带翅的皇冠。可见,由北周经隋、唐、五代至宋,幞头虽一脉相承,但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宋朝长直脚幞头的出现,说明平直而细长的幞头越来越被认可,能增添佩戴者的官威。所以,民间传说赵匡胤发明帽翅,极有可能。宋代皇帝的画像都有帽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