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家规名言大全_名言名句
2021-08-31名人名言
自古以来平治天下的伟大人物,都在这方面忍住性情、开动脑筋,是因为法制在这里没有约束作用,禁令在这里也不能推行。
从这些来思考治家之难,其难就能够知道了。古人治家之难,难在面对骨肉之情不能动用刑法的手段子以强制,却要使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达到一定的道德标准,率先在家庭培训出适应社会的能力。
今人治家早已淡化了治的因素,多半用分居形式化解了家庭矛盾;但是由于传统道德规范的早已凋残不堪,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婆媳之间、夫妇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深藏在众多幸福家庭内部的不治之症。 倒是那些古风淳厚的家庭,常常充满着令人艳羡的友爱与温馨。3.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
对诸位幼小的子孙训示:孩提时代知道爱,稍长一点知道敬,这是天性中生出的良知。
识事之后就被生活习惯决定了他们的品性走向,容易失去本性中最初的良知。 古人注重启蒙以养育正气,非常注重孩子所形成的生活习惯,目的在于使他们不丧失最初的天性。 今天的幼童转眼间就要长大成人,现在的启蒙和教育如果不端正,一旦让习惯形成禀性,再想来补救就晚了。 家运兴衰,究竟有哪些规律呢?父是父、子是子、兄是兄、弟是弟,一家人坚固团结.从而达到家道昌隆,这是不必占卜气数就能知道的结果。 父不父、子不予、兄不兄、弟不弟,人人互相欺侮相争,各人都怀有私心,其家衰败之势,立刻就可以看到,也是不必通过占卜气数就能知道的结果。 端正启蒙教育,是家庭中第一要事,各位孩子的父亲,都要在这件事上勉励自己。古人认为,教育孩子的黄金时间是在他们识事之前的蒙稚阶段;教育的内容暂时主要不是文化知识,而是要教孩子学会爱人敬人并形成优良的习惯;家长本人身体力行地肩负着充当施教者的社会责任,这就是中华文化在学校教育之外实施社会教育的最初的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赖以薪火代传的全面的民间渠道。 现代的家长虽然也很重视家教,但更多的是协助学校老师关心孩子的文化课成绩,但在教育孩子做人和形成良好习惯方面,显然不是今胜于昔了。4.子弟中得一贤人.胜得数贵人也。
士大夫教育后代是第一件重要的事。
后代如果不做好人,富贵恰能助他作恶;后代若能自立自强,贫贱越发能巩固他的节操。自古以来的圣贤君子,多半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富贵的人,只要能够安守清贫守住本分,就是贤人君子一类人。
如果不能安于清贫守住本分,毕生经营,舍去容易的而去贪图难以得到的,到头来富贵不仅不能通过贪求而得到,而且白白浪费了许多生命的时光。 我认为,在童蒙时期,就要淡化喜好奢华的念头。 子弟中得到一个贤人,胜过得到几个权贵。 不是贤明的父兄,哪能享受拥有美善子弟的快乐呢?安贫守分、立志为贤,是夏峰先生对子孙后代的最高要求。
这或许对子孙后代勇于竞争和追求物质文明形成了一种阻抑。 但夏峰先生是一个饱读诗书、历经朝代更替和大起大落的人生跌宕的人.比起那些对金钱和权力争夺得暗无天日的人们,他对亲生骨肉的劝诫,想必更有深一层的意义。5.尔等读书,须求识字。
你们读书,一定要追求认识文字。
有人说:哪有读书还不认识文字的人呢?我说:读到一个孝字,就要做到孝顺双亲,读一个悌,字,就要做到敬爱兄长。 自从进入私塾之时,没有人不认识这些字,谁能在自己身上一一体验,追求实用并化为行动呢?孩童时就学过,头白了还不开悟,读书纵然破万卷,也只能说还是不识字。 王汝止讲关于良知的学问,认为不身体力行就不算知。 有个打柴人在墙洞偷听已久,忽然有所顿悟,唱道:离山十里,柴在家里;离山一里,柴在山里。 像这个打柴人,就是我所称道的识字的人。所谓识字,就是要求学以致用。
古人强调的学以致用,具体是指把教人崇德修业的圣贤之学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足见古人进行道德建设不仅内容明确、责任落实到家到人,而且还有催人奋进的理论力量。 今人也强调学以致用,但重点不在道德建设方面,主要是指把学到的科技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动手能力。 把古人的道德建设和今天的科技知识结合起来并付之社会实践,才是全面提高中华民族全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很赞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