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静的禅语_关于心寒的句子
14.作务禅:百丈禅师的搬柴运水,无非是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禅不是不做事,日本禅师在庭院里拔除草地上的枯草,他如果使用除草机,那就不是参禅了。禅就是一点一点地,从寻常作务中磨炼出身心一致,内外一如,所以历代禅宗的祖师如六祖舂米、临济栽松、仰山牧牛、玄沙砍柴,出坡作务,就是禅。
15.林下禅:林中参禅,如阿难在林间习定,须菩提于树下宴坐,体会甚深的空义;甚至佛陀当初也是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开悟成佛。能在丛林树下参禅,与万千众生在一起,感受如树木之不动的静谧,心灵必能有另一番超然物外的体会。
16.山水禅:中国禅宗祖师以大自然的山林水边为禅房,所谓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只要心头澄明,山林水边,危崖火窟,何处不能参禅。
17.洞中禅: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在山洞坐禅,双腿一盘,看似与外界隔绝,其实三千大干世界都在胸豁之中,正是洞中别有天地。
18.专注禅:把身心融人一个目标上,集中心念,专注用功,如《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19.念佛禅:念佛也是禅,如《阿弥陀经》说一心念佛。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那不就是禅了吗?
20.明心禅:参禅的目的,无非是要明心见性,我们千古以来在生死里轮回,就是因为不能明白自心,假如能参透一点禅的讯息,则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21.悟道禅:禅者不一定天天想要成佛做祖,禅者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悟道,南宋张九成参柏树子公案,听到蛙鸣,大大省悟:春天月下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恁幺(这样)时谁会得,岭头脚痛有玄沙。只要能悟道,就能扩大我们无限的心胸法界。
22.事理禅:道要在生活中求,理中不可废事,才能理事圆融。世间上,有的人通情不通理,有的人讲理忽略事,如能参透《华严经》的事理无碍法界,那就是一个禅者。
23.快乐禅:日本的坦山禅师,每日参禅都说:快乐啊!快乐啊!有一天,被人把他往水中一丢,他即刻说:痛苦喔!痛苦喔!后来有人把他救起,笑问他:你不是很快乐吗?他说:没有快乐,哪知道痛苦呢?同样的,没有痛苦,怎么会知道快乐呢?
24.感恩禅:参禅就是改心,就是改变观念。坐禅时,能够每天心存感恩,感恩佛陀,感恩周遭一切人等;心中充满感恩,心境自能升华、提升,而感时时与佛同在。
25.佛心禅:我心是佛,佛心是我,心佛一如。如果禅者能悟到佛不离心,直下承担我是佛,则世间无事不能一肩担待。
26.自在禅:参禅的目的,在于开悟、解脱、自在。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所以度一切苦厄。禅者如何才能自在呢?只要观人自在、观事自在、观境自在、观心自在,则无时无处不能逍遥自在。
27.安闲禅:生活中,懂得安闲、自在,就是禅。安闲不是生活中什么事都没有,而是在纷扰的世界里,心能如如不动,如果能在忙碌的生活中,人忙心不忙,忙而不乱,那就是禅。
28.静中禅:禅者的气质,如一朵花,如一株草,静静地开放,默默地成长,所表现出宁静、祥和、安忍的气质,这就是禅定的境界。
29.动中禅: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去除散乱的妄念,才能浮现清晰的智慧。平时在忙碌动荡的生活中,能够安然自在,就是禅定力量的表现,所以禅要在静中养成,动中磨炼。
30.书中禅: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能够浸淫在诗书字画里,不断变化气质、净化身心,那也能走进禅的世界。
31.诗文禅:禅虽然不立语言文字,但古代的文人雅士,他们的诗文,都能表达禅意,如苏东坡、王维等,在禅师的禅诗里,信手拈来,都有禅。
32.梵呗禅:梵呗就如现代的音乐,可以拉近人际之间的关系,尤其随着如天籁般幽雅和婉的梵音,可以让人胸襟开阔,心地澄澈,身心泯然与天地自然融和,所以古来不少人从佛教的梵呗中开悟,呗禅师就是一例。
33.棋艺禅:中国的围棋、象棋,西方的桥牌,如果除去对胜负的执著,而能取其集中思想,深入分别中的无分别,那也是接近禅的境界了。
34.问道禅:参禅,要不断地问,不断地参,所以小参、普参,甚至千山万水,到处参访问道,从请法问道中,只要一开口,就知道有没有。
35.人间禅:有一个禅者,在禅堂坐禅两年,一日走到大街上,忽然悟道,他深刻体会到:一个禅者,如果没有头顶青天,脚踩大地,在车水马龙里没有心怀众生,他就不配做一个禅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