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摘抄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语录大全 > 情感语录

舟过安仁_核舟记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2021-09-03情感语录
读者到此自然而然想要知道他何往了,第三联于是转出一问一答来。这其实是诗人自问自答: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这里遥应篇首东南望,点出天台山,于是首联何所望,次联何所往,都得到解答。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据《太平寰宇记》引《启蒙注》:天台山去天不远,路经油溪水,深险清冷。前有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惟忘身然后能济。济者梯岩壁,援葛萝之茎,度得平路,见天台山蔚然绮秀,列双岭于青霄。上有琼楼、玉阙、天堂、碧林、醴泉,仙物毕具也。这一联初读似口头常语,无多少诗味。然而只要联想到这些关于名山胜迹的奇妙传说,你就会体味到天台访石桥一句话中微带兴奋与夸耀的口吻,感到作者的陶醉和神往。而诗的意味就在那无字处,在诗人出语时那神情风采之中。

正因为诗人是这样陶然神往,眼前出现的一片霞光便引起他一个动人的猜想: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灿美丽,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赤城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因此在诗人的想象中,映红天际的不是朝霞,而当是山石发出的异彩。这想象虽绚丽,然而语言省净,表现朴质,没有用一个精美的字面,体现了孟诗当巧不巧的特点。尾联虽承天台而来,却又紧紧关合篇首。坐看照应望字,但表情有细微的差异。一般说,望比较着意,而且不一定能见,有张望寻求的意味。而看则比较随意,与见字常常相联,坐看霞色晓,是一种怡然欣赏的态度。可这里看的并不是赤城,只是诗人那么猜想罢了。如果说首句由望引起的悬念到此已了结,那么疑字显然又引起新的悬念,使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写出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十分传神。

此诗似乎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承转分明,篇法圆紧;它形象质朴,却又真彩内映;它没有警句炼字,却有兴味贯串全篇。从声律角度看,此诗是五言律诗(平仄全合),然而通体散行,中两联不作骈偶。这当然与近体诗刚刚完成,去古未远,声律尚宽有关;同时未尝不出于内容的要求。这样,它既有音乐美,又洒脱自然。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

初春汉中漾舟

孟浩然 初春汉中漾舟

羊公岘山下,神女汉皋曲。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

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

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赏析】

此诗写汉江中荡舟,知诗写于诗人在家乡隐居时。初春天气,冰开潭绿,邀几个知己,携妓荡舟,倾杯畅饮,联句赋诗,正是当时文人的风流雅兴。这种无拘无束的恣意探玩,使诗人游兴大发,表现出诗人对自由生活的热爱。结尾写秉烛夜游,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从侧面反映出诗人仕途的不得意。

渡浙江问舟中人
孟浩然 渡浙江问舟中人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赏析】

孟浩然诗主要以五言擅场,风格浑融冲淡。诗人将自己特有的冲淡风格施之七绝,往往造境飘逸,初似常语而其神甚远(陈延杰《论唐人七绝》)。此诗就是这样的高作。

孟浩然于开元初至开元十二三年间,数度出入于张说幕府,但并不得意,于是有吴越之游,开元十三年(725)秋自洛首途,沿汴河南下,经广陵渡江至杭州。然后,渡浙江之越州(今绍兴),诗即作于此时。

在杭州时,诗人有句道今日观溟涨,可见渡浙江(钱塘江)前曾遇潮涨。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诗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续行。首句就直陈其事,它由三个片语组成:潮落、江平、未有风,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语。然而细味,这样三顿形成短促的节奏,正成功地写出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惬意的心情。可见有时语调也有助于表现诗意。

钱塘江江面宽阔,而渡船不大。一叶扁舟,是坐不了许多人的。舟中人当是来自四方的陌生人。扁舟共济与君同,颇似他们见面的寒暄。这话淡得有味:虽说彼此素昧平生,却在今天走到同条船上来了,同船过渡三分缘,一种亲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见有同舟共济的亲切感。所以问姓初见,就倾盖如故地以君相呼。这样淡朴的家常话,居然将承平时代那种淳厚世风与人情味维妙维肖地传达出来,谁能说它是一味冲淡?

当彼岸已隐隐约约看得见一带青山,更激起诗人的好奇与猜测。越中山川多名胜,是前代诗人谢灵运遨游歌咏过的地方,于是,他不禁时时引领翘望天边:那儿应该是越中______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呢?他大约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这里并没有穷形极象的景物描写,唯略点青山字样,而越中山水之美尽从时时引领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绝妙传出。可谓外淡内丰,似枯实腴。引领望天末,本是陆机《拟兰若生朝阳》成句。诗人信手拈来,加时时二字,口语味浓,如自己出,描状生动。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语特点、富于生命力的语汇,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擅的本领。

何处青山是越中?是问舟中人,也是诗的结句。使用问句作结,语意亲切,最易打通诗与读者的间隔,一问便结,令读者心荡神驰,使意境顿形高远。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全是朴素的叙写笔调,而意境浑融、高远、丰腴、完满。寄至味于淡泊(《古今诗话》引苏轼语,见《宋诗话辑佚》),对此诗也是确评。

初下浙江舟中口号
孟浩然 初下浙江舟中口号

八月观潮罢,三江越海浔。

回瞻魏阙路,空复子牟心。

【赏析】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查慎行 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作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注释:

1、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2、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3、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翻译:

夜黑了,

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

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赏析:

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散字写出了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想信您读完舟过安仁后,内心有非常多的感慨。这些经典诗句,不仅可以助力我们的写作,也可以助力滋养我们的心灵。小编推出了专题舟夜书所见古诗大意,愿您喜欢。